现代技术助力中国东北农业升级
时值春耕,以水稻生产闻名的中国东北吉林市大荒地村农田地里却鲜见人影。然而一间小小的监控室里,几百亩稻田尽收眼底。
电脑屏幕上,田间地头的温度湿度即时显示,种植品种、发育时间随时可查,“每块地只需几位工人负责,可以直接告知他们作物的生长情况,节省人力物力。”操作员方晓强说。
按照农作物生长的各项指标要求,监控者能及时精确遥控农业设备自动开启或关闭,如节水浇灌、节能增氧等,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的农业生产过程。
先进的物联网系统让大荒地村的有机农产品更有保障。“水稻生产指标监测得特别准,配套的智能日光温室能让水稻育秧时间缩短十天左右。”农民乔明儒说。
育苗、插秧、施肥、收获全程机械化,“秧苗睡暖床,农机进库房”的现代农业,能够让这个村子节约15%的生产成本,提高18%的单产。
在这里,所有的稻米产品都贴有二维码标识,可以查询到详细的产品信息。智能温室除了稻米生产,秋冬季节的反季节蔬菜种植也让农民增收不少。
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是中国东北农业追求升级的重要特征。在吉林省永吉县,作为吉林省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的重要组成。一个万亩左右的水稻高产示范区正在逐步建立,水稻产品的售价每公斤能达到数十元人民币。
“我们的万昌大米品牌知名度较高,地处世界著名的黄金水稻带,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永吉县农业局局长孙毓江说,通过完善灌排设施,高标准的水田建设让农民增收颇丰。
示范区现场,机械化平整的耕地一望无际,水稻灌溉渠系整齐。区域内各类生产要素活跃,“有两百多个合作社,一百多个家庭农场,整体机械化程度达到了75%以上。”孙毓江说。
除了传统的粮食作物,附加值更高的特色种植业也成了发展方向。在永吉县的斐家村,200多亩土地被吉林市宇丰集团统一流转,种植芦笋后每亩产值能达到十万元。
“与北京农林科学院合作,每公斤竹笋出口价格60多元,是种玉米收入的十倍。”该集团董事长杨雨峰说,“基地建成后还能吸纳两百多农民就业。”
“农业现代化发展是东北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吉林市发改委副主任陈海军说,安全、绿色、高效的生产方式将使中国东北地区的农业优势得到更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