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第四次朝核辐射应急纪实

13.01.2016  12:03

  从飞机上往下看,巍峨的长白山脉以未化的白雪和飘荡在山间的薄雾为纸,以在原始森林郁郁葱葱的树木为墨,在阳光的点缀下,勾勒出一幅动人的国画。  

   元旦刚过,人们像往常一样在这美丽的水墨山水中工作和学习,然而,一次强烈的震动打破了这片宁静。  

   2016年1月6日上午9时30分,一次发生在朝鲜咸镜北道的巨大震动被中国和美国地震监测部门监测到,这里离我国边境最近处不足100公里。两个小时过后,朝鲜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他们进行了一次“安全、完美”的氢弹试验。朝媒称:“氢弹试验首次成功开启了朝鲜国家安保和经济复兴之路。”然而,这则消息却让我国人民对此次核爆是否会影响边境辐射环境忧心忡忡。  

   当日下午18时许,环境保护部官方网站发布消息:“据监测数据分析表明,我国边境及周边地区辐射监测结果均在当地本底范围之内,放射性监测结果未发现异常,未检测到人工放射性核素。截至目前,朝鲜第四次核试验尚未对我国辐射环境造成影响。  

   前后方500多名核与辐射应急人员迅速集结,送出的第一个短短几十字报告,让生活在中朝边境的人们,终于放下了悬着的心。  

   此时,距离朝鲜宣布氢弹试验成功,仅仅过去8个小时。 日积月累方成淡定从容1月6日10时30分,虽然朝方声称第四次核试验过程中没有发生类似核辐射泄漏这样的危险,但为确保我国人民和环境安全,环境保护部在接到消息的半小时之内就迅速启动了应对朝鲜核试验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总指挥部及前沿指挥部、向相关省市发布应急指令、向国务院报送最新工作进展、为外交部准备发布口径、协调所有监测技术力量赶赴边境一线、搜集舆情与信息发布…… 

  

  事实上,环境保护部得知朝鲜核试验的消息并不比普通群众早一分钟。能够这样从容不迫地面对突发事件,得益于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系统全体成员“严慎细实”的工作态度和早已在全系统扎根的核安全意识和应急意识。 

  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核与辐射安全无小事,关乎着人民健康和环境安全,甚至国家的长治久安。环境保护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司长、国家核安全局副局长郭承站,也是此次朝核应急前沿指挥部的总指挥。他告诉记者:“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迅速应急响应,与平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中的高度重视与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国家核安全局每年都按照计划组织开展各类辐射应急演习,我们有专门针对朝鲜核试验制定的一整套应急预案,这也为我们此次快速反应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据悉,2015年9月17日,在环境保护部的指导下,吉林省环保厅开展了专门针对朝鲜核试验的应急演习,环境保护部各相关部门及黑龙江、辽宁、山东等省也进行了联动。在这次演习之后,各地、各部门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相关应急预案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监测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应急队伍也得到了有效锻炼,这些都是本次朝鲜核试验能够迅速响应集结的先决条件。 

  应急响应得以快速启动也离不开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配合。1月7日13时,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就对此次应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省环保厅及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第一时间赶赴边境,采集第一手资料,要继续努力,配合国家部门做好相关工作。”吉林省省长蒋超良也做出批示,要求环保部门按照环境保护部指令迅速开展相关工作。 

  吉林省环保厅立即召开专题会议,厅长石国祥牵头研究部署应急工作。吉林省环保厅副厅长王相民作为此次前沿指挥部的副总指挥,第一时间率队赶赴二道白河,为前沿指挥部高效率开展工作提供了保障。 

  此外,黑龙江、辽宁、山东等地各级政府也积极作为,与环境保护部一道进行全天候24小时实时监测和预警。从中央到地方,这种应急响应及时有效、上下联动机制顺畅的良好实践,为科学应对朝鲜第4次核试验铺平了道路,有效保障了国家环境和公众安全。 真实可靠源自强力保障吉林省白山市,一辆搭载就地γ谱仪、巡测谱仪、高压电离室、碘采样器、氚采样器等高精仪器设备的移动实验室正在紧张地工作着。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核应急与辐射环境监测部主任岳会国说:“移动实验室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直接测量周围环境的γ剂量率,对气溶胶、气碘、气氚进行采样后实时进行实验室分析,最迅速地了解朝鲜核试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鸭绿江边,吉林省白山市三道沟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这是距离中朝边境最近的监测点位之一。 

  从白山市驱车到这里需要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山路上冰雪覆盖、蜿蜒盘旋的山路,这里条件的艰苦可想而知。三道沟自动监测站24小时连续不间断地实时传输γ辐射剂量率,这些数据将会在第一时间到达国家数据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对这些一手数据进行分析后,形成最终数据报告,为党中央和国家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据了解,自动监测站还能够采集气溶胶和气碘样品,送后方实验室分析后,取得更加全面和精确的数据资料。吉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高级工程师、副站长郝国凡告诉我们:“像这样的自动监测站在吉林省内的中朝边境线上共有10个,每150公里左右布设一个,对中朝边境实现了全覆盖。 

  除了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山东省的37个国控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测和定点采样测量外,为了对监测区域做到全覆盖,环境保护部还在重点区域和人口密集区域派出14台移动监测车,沿着4条巡测道路开展全天候巡测。吉林省辐射环境监督站工程师王青东就负责驾驶一台快2(2型快速监测车)沿着白山—临江—三道沟这条路线进行巡测,他介绍说:“我们每天行驶150公里,快2巡测车顶配备有一台大晶体的碘化钠谱仪,通过谱仪实现对周边环境中空气吸收剂量率和放射性核素的分析。 

  长白山机场附近,应急工作人员正在一台放射性物理移动监测车上忙碌着。 

  环境保护部东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总工程师王仁科向我们介绍说:“放射性物理移动监测车主要是放射性惰性气体采样装置,通过对放射性惰性气体氙的测量,可以判断出是否存在核试验泄漏。样品的采集需要12小时,送实验室检验后,36小时可以得出结论,环境保护部目前采用的设备与国际禁核试验全球监测网的设备相同,具有极高的灵敏度。 

  据了解,此次应急监测启动了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东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等单位,投入应急人员500余人,应急监测车辆100余辆。同时,江苏省、上海市辐射环境监测机构作为后备支援力量进入应急备勤状态。 

  据介绍,除了自动监测站、流动监测车、特种监测车、移动实验室等多种渠道外,这次朝核应急还开展了空中航测、土壤、地表雪的取样监测,获取了全面立体的监测数据,为下一步国家对此次朝核问题做出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从中央到地方,环保全系统齐集上阵,共同维护边境及周边地区的辐射环境安全。 安全数据从来得之不易1月8日,吉林省的天气寒冷无比,最低气温已经达到近零下30摄氏度,刚到下午4点多,太阳就早早地收起了阳光,躲进了像棉被一样的群山。此时,我们在位于吉林省白山市的移动监测点见到了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监测室主任李宏宇。 

  李宏宇正在室外聚精会神地操作监测设备。从他嘴里、鼻孔里喷出来的团团热气在他眼镜四周凝成了一层层洁白的霜花儿。他将我们带上了移动监测车,接到应急指令两个小时后,他就是坐着这辆车从北京经过17个小时日夜兼程赶到了监测一线。 

  到达监测点位后,他与10余名同事就开始忙着在20多公分厚的积雪中架设仪器、收集数据、汇总分析,到此时,他们已经连续工作40多个小时。正是这一批批实时不断的数据传回,才能让位于北京的总指挥部发布准确可靠的安全信息。 

  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此次核辐射应急监测工作不论是取样点还是取样方式,科技含量都比之前的辐射应急有所提高,这也给李宏宇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是气溶胶测量仪,我们需要24小时不间断进行监测……这是γ能谱测量仪,我们现在每天都会对地表雪进行一次测量,也是我们根据这次核辐射监测的特点新增加的监测项目之一……”来自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的工程师韩善彪对各种监测设备和监测程序如数家珍。他最为满意的是车上装载的巡测设备,“这台设备灵敏度非常高,可以在移动过程中进行大面积的监测,与定点监测相结合更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先进的监测设备,完善的监测手段,过硬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操作经验……这些都是保障监测数据准确性的基础,而新时期环保人的担当精神、奉献精神,更是应急监测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现在是监测工作最重要的节点,我们的监测数据是政府研判的重要参考,一定要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绝对不能出任何差错。”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工程师董淑强说。 

  接到指令后,他们顾不上回家准备,立即将相关仪器设备装车,穿着在北京过冬的衣物就按照预案赶到了监测点,不少同事还穿着单衣,只能在当地买一些衣物御寒。应急监测人员没有一个抱怨,都不约而同地表示一定会克服困难,坚守岗位,圆满完成应急响应工作。像李宏宇一样奋战在核辐射应急监测第一线的同志还有350多人,像他们一样的无名英雄们,通过在应急前线的无私奉献和勇于担当,确保了此次辐射应急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保障了人民生活环境安全。

 

 

一切工作都按照早已烂熟于胸的应急程序有条不紊地展开,没有一丝慌乱,大家各司其职,仿佛是在完成每日例行的常规工作。  (责任编辑: 省环保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