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内部机构将调整或设针对气水土业务司局
环保,是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在今年的工作总体部署中总计用697字谈及环保和节能减排,要求甚严,刚性最强。有的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对偷排偷放者提出“付出沉重的代价”的严正警告,坚定承诺“一定要实现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发展”。
7日的记者招待会上,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表示,从环保部开始,下属环评机构将逐步与环保部门脱离关系。南都记者从多重渠道获悉,环保部内部的机构也将重新调整。广东省环保系统一位官员在陈吉宁的记者招待会后对南都记者感叹,“一直搞不下去的机构改革和环评审批制度这次可能真的要破冰了。”
环境质量好转 形势依然严峻
近十年来,在环保治理方面,总量控制的指标成为约束企业和地方政府最重要的数字。总量减排任务虽年年都完成,但环境质量的形势依然严峻
有位不愿署名的专家曾在原国家环保局从事体制改革工作。他告诉记者,80年代末期,国家环保局是刚从建设部独立出来的副部级单位,编制很有限。
环保部门并没有按照气、水、土等污染物的介质来划分司局级机构设置,污染物的防治统一归到污防司。
2005年底,松花江污染事件之后,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成为环保工作的主“抓手”,并在全国铺开。
2008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简称总量司)从污防司中分离,独立。有国家环保部的官员称,污染物减排本身没错,只有减排了才能减少污染。“但我们的总量减排,从污染物控制的种类来说,并不全面。”
另外,上新项目要有总量指标。可如果指标不够,就需要从别的项目上给出“削减量”。但实际上,有些“削减量”是“一女多嫁”。这个项目上计算一回,那个项目上计算一回,跟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环保事业各部门都要做
环保是全社会的事业。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说,这个事业,各个部门都要做,甚至每个公民都要做,只是环保部门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他希望,让责任和权力对等。
全国政协委员、前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防灾科技学院副院长刘春平认为,“要让环保法长牙齿,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
他表示,经济短期利益对省一级的压力并不大,最困难是在县市一级,财政压力最大。他也承认,机构改革难度较大,涉及到管人、管物、财政支配等多方面。
刘春平认为,环境保护的一大前提和基础是,加强省和国家层面的监测。“说实话,市县一级的监测是能蒙就蒙,不一定准确。”他建议,建成国家和省一级独立的监测系统,不要委托下放到下一级做。
但广东省环保厅的一位官员则认为,环保部门并不缺“牙齿”,体制和机构设置等问题确实有改善的空间,但问题并不是那么严重。只要新《环保法》能够切实贯彻落实,“威力就将相当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