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心:在小说和影视间穿梭
王可心,自1992年在《作家》发表短篇小说《椰子的爱情》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发表、出版小说二百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头顶一片天》开机仪式现场
《头顶一片天》拍摄现场
《刻骨铭心》海报
陈明威
第2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将于今年9月16日至19日在我市举行。无数江城市民在翘首期盼“金鸡唱,百花开”的同时,也频频追问江城与电影的渊源。而触及江城电影过去完成时和现在进行时的话题,都是绕不开著名作家王宗汉、王家男、王可心父子(女)的。近日,笔者继采访王家男后,又采访了王家男的妹妹王可心。言谈中,得知王可心有一部电影作品刚刚开机。聚焦江城“电影人”,解读王可心,让我们共同分享她在小说和影视间穿梭的心路历程、创作背景和独特感受。
两部电影作品“献礼”电影节
2012年初,全国著名文学期刊《收获》上首次出现了吉林市作家的名字,王可心的中篇小说《头顶一片天》在该刊当年第一期发表。小说发表后不仅在本土引起不俗反响,也在全国小说界备受瞩目——《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全文转载,陆续获得全国产业工人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和吉林省第十一届长白山文艺奖。当然,也自然而然地吸引了电影人的青睐。时隔两年,今年5月8日,根据《头顶一片天》改编的电影在徐州正式开机。
《头顶一片天》的导演是臧溪川,被誉为张艺谋十年“御用”第一副导演,是《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等影片的第一副导演。主演倪大红,是国内一线实力派影星。摄影指导则由《白日焰火》的摄影董劲松担纲。
此外,王可心与王家男合著的电影剧本《泡糖的春天》将于今年年底开机,在《历史的天空》中出演过反一号、在电影《铁血柔情》饰演过刑警队长、因《幸福在路上》获南方盛典最佳男演员奖的内地演员于和伟将担任导演并参演。
这两部电影在电影节一前一后开拍,可被视作此次电影节营造主场氛围的“献礼”之作。
中国著名评论家雷达曾评价王可心的小说“情节强劲,极富戏剧冲突”。这是王可心的写作特点,也是她的写作追求。她认为,情节是小说的生命。也正因如此,她才能在小说之外,向影视编剧进军。
在王可心看来,“两栖”写作状态并不纠结和矛盾,而是存在着互补关系:写小说,会让影视作品更有文学性;写影视作品,会让小说情节更加强劲。在“两栖”写作中,王可心获得了充实和快乐。
“我能从事影视写作,应该感谢雷献禾导演。是他发现了我这方面的能力,肯定了《刻骨铭心》,并且把我引领上影视创作的道路。拍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一路走来,王可心内里满是感恩。
她更要感恩的,其实是文学。她与电影的屡屡结缘,莫不是源于她在文学上的一次次突破。
“生活何以刻骨铭心”
王可心认为她真正的文学创作始自长篇小说《刻骨铭心》。尽管早在1992年,她就在《作家》上发表了她的短篇小说处女作《椰子的爱情》。
《刻骨铭心》诞生于病榻之上,诞生于那段让王可心一生都刻骨铭心的时光里。在此之前,她是一名活跃在新闻战线上的新闻记者、副刊编辑。如果不出意外,她会在这个她醉心的职业中追逐她的人生梦想。
一切止于十多年前的一场车祸。“我和死亡那么近,只有一臂肘的距离,我几乎嗅到了死亡的气息……”回首往事,一向乐天派的王可心也不禁慨然。
7次手术,输血4000多毫升,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孤寂而漫长的卧床静养时光……
就在坚强的、天生爱笑的王可心即将笑不出来的时候,文学再次走近了她。“我对文学充满感激。她陪我度过了人生中最黑暗、最阴霾的两年,给了我支撑和光亮。”
文学让一个弱女子有了异于常人的勇气和力量,支撑她轻视挫折,蔑视苦难。
“记不得那是第几次手术了,但肯定是春天。室内已经停了暖气,又阴又冷。手术前一天,我的家人问我有什么愿望,我说,去晒晒春天的太阳吧,等我再能出去就该是秋天了。当时我还不能坐轮椅,家人用平车把我推到院子里阳光最好的地方。我们一起晒太阳,一起看刚刚泛起的鹅黄的树叶。”“我们竟然没有谈论第二天的手术,因为他们在听我一个人讲话。我眉飞色舞地给他们讲我的小说,讲我的人物命运,我手术过后再次拿起笔,他们又会是什么命运。”这是王可心对某一次手术前一个场景的回忆和描述。第二天就要做手术了,王可心还能够谈笑风生,连医生都惊诧于她的“淡定”。
在病床上编织情节,让王可心排挤了寂寞和对疾病的恐惧,让她即便是在病痛中,也获得了享受和快乐。难怪她提到文学创作时,会说,正是这种编织将我从无边的沙漠中引领了出来,我感谢这世界上有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存在。
热爱与不懈的编织,让王可心的小说功力尽现。今天,很多人都评价王可心的小说情节强劲。这是她日后影视创作的前期奠基。
苦难是心灵的催化剂,它让人迅速走向成熟。在那场劫数中走过,王可心对人生和生命有了一个更深的感悟,更加乐观,更加平和。“那场灾难让我的内心不再有不愉快”。同时,也让她在作品里,对生活对她笔下的人物有了更宽容的体谅、体恤。
对生活的彻悟和理解后诞生的作品,更容易打动人心,获得读者和观众的青睐和认可。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长篇小说《刻骨铭心》讲述了未婚妈妈林小溪在不同人生阶段同三个不同男人之间刻骨铭心的感情故事,描写了林小溪青春迷失后坎坷的人生命运和复杂的心路历程,2006年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与此同时,王可心担任编剧的同名28集电视连续剧,由北京金视映画有限公司拍摄,并在全国十多家卫视黄金时间及全国各省市地方有线台黄金时间播出。迄今为止,《刻骨铭心》仍是我市唯一一部在全国多家卫视黄金时段播出的作品。
自此,王可心开始“喜欢设计”刻骨铭心的情节,也把每篇小说的写作都当作一次刻骨铭心的“重生”。
“赋予作品棉絮般的温暖”
王可心的写作偏中性化,正如她给人的印象,少了女性的温婉,而多了些男人的爽朗、大气。但细心的读者与观众不难发现,她作品中却始终弥漫着一股迷人而又馨香的暖意。
这或许和她善良率直本真的性情有关。经历人生劫难后,王可心对人、对生命获取了更多的理解和体恤。
尽管不幸临头,但王可心的生活里充满了温暖,这又是她的幸运之处。她始终认为,能够走出伤痛,“不是自己有多坚强,而是因为家人、医护、单位都对我关怀备至”。所以,她的作品中始终都在表达传递着一种暖意,即便是写残酷的现实人生,也不乏温情的涌动。
《头顶一片天》与其他小说相同的是,它有着紧张的故事框架和强烈的戏剧冲突,主人公诙谐调皮又快乐地出卖着自己的肉体,不苦难也不悲情。这让王可心相信这个人物是崭新的,也是令人挂怀的。“在写作的那段日子里,我与‘杨八’朝夕相处,他的生活和精神感动着我,在他最后杀人的那一刻,我甚至不忍下笔。我同样感念于‘李大国’对姐姐的付出。”“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我想起了我的亲人。我就是他们的天,为了病榻上的我,他们可以是‘杨八’,也可以是‘李大国’。当那些表面的情节掠过,留存心间的是棉絮般的温暖……”
王可心探寻到了贯穿她作品中的情感主线。“爱和温暖是我永远要追求的表达。”
《头顶一片天》的发表和父亲王宗汉不无关系。小说写完之后,王可心拿给父亲看,父亲就对她说了那句“你终于会写小说了”。王可心听了自然不乐意。“我一直会写呀,而且,我也没觉得这篇东西比以前写的有什么质的飞跃。”但父亲坚持认为这篇小说是有分量的。父亲不乏批判而又充盈着真挚爱意的评价,让她看到了真实的自己。
此后的事情证明,父亲的眼光和判断是入木三分的,是准确的。《头顶一片天》刊出后,有几家影视公司提出购买版权意向,而最终选择了麦特,王可心也是看好了麦特的实力和对艺术的把握,“共鸣,让人心里很温暖”。
“此次读她的《西山谣》,是在感冒的情况下进行的,恰巧小说的主角毛四、彭艳艳也都患有感冒。我放慢阅读节奏,她的文字成了缓释胶囊,一点一点地渗入机体,整个阅读过程,我竟对生理的疼痛毫无感知。病痛的加入,使我对其文本多了几分好感。”这是《天下书香》杂志记者对王可心专访中写到的一段话,不仅道出《西山谣》对自我内心的冲击和触动,也一语道破文学作品对于疗治身体和心灵病痛的社会功能。
关注王可心的细心读者会发现,她的底层小说都以西山为叙事背景,她回归文学的第一个短篇小说《西山谣》也与它有关。她为何对西山如此情有独钟?
在吉林市,西山是一个真实所在,曾经是一个贫民的聚居区。王可心小的时候,她的家就在西山的对面。长大工作后,她也数次采访过那里。一个秋天,她去了一趟正在改造中的西山,看到了很多熟悉的低矮平房和很多似曾相识的面孔。“我很诧异,城市发展到今天,他们的生活依旧,目光依旧,甚至是,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味道都没有变化。”正是有了如此难舍的西山情结,正是有对底层生活持续关注,王可心视西山为她不枯竭的创作源泉,于是便有了《西山谣》等相关作品的出现。
王可心感谢那个秋天,感谢西山,对文学渐趋深刻的领悟上升为一种自信:“我发现,离开新闻,我依然能找到关注这个世界、表达我对这个世界看法的方式。并且这种方式,也唯有这种方式可以抵达人性的深处。”“我年轻时建立起来的对于真实的迷恋在一次次的书写过程中渐渐地被虚构带来的力量颠覆。”
如果说,小说是王可心与这个世界交谈的重要方式,那么电影应该是一种特殊的令人迷恋不已的语言。“西山”不仅作为城市的一个地段出现在小说里,更可能作为本土影视的文化符号出现在荧屏上。
王可心小传:
王可心,自1992年在《作家》发表短篇小说《椰子的爱情》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发表、出版小说二百余万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长篇小说《刻骨铭心》,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获吉林文学奖;中篇小说《头顶一片天》刊于《收获》,成为我市在该刊发表作品的第一人,时由北京麦特文化娱乐有限公司购买电影版权;中篇小说《乐园东区16栋303室》刊于《作家》,由《小说月报》选载;短篇小说《两小无猜》刊于《上海文学》,由《小说月报》及《青年文摘》选载;《文艺报》于2014年6月11日用三分之二版面刊发评论《生活何以刻骨铭心》,评论、推介王可心及其作品。
王可心因创作成绩突出,被吉林省作家协会聘任为兼职作家,入选中国作家协会的“聚焦文学新力量·当代中国青年作家创作实力展”。2013年9月,出席第七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此次会议全国共297名作家参加,其中我省作家仅5名。
(编辑/王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