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士不知大势焉不迷茫?

25.02.2015  17:47

  春节大家都回到农村过年,包括上海大学的博士生王磊光。王童鞋很有心,他观察了返乡交通,乡村的人际关系,以及婚丧嫁娶、住房、交通工具,还有自己受到的礼遇等等,然后得出了一句话的结论——越看,对乡村的未来越迷茫。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博士春节返乡手记:越看,对乡村的未来越迷茫》在朋友圈里疯转。王童鞋的观察很细致,他看见的其实和大家差不多,那就是乡村富裕了。但是,“乡村未来迷茫”的结论,在文末突如其来,显得矫揉造作,不负责任,一股子文人酸腐气。

  我来自河南农村,也有发言权。今天的农村,小楼和日常家电那是标配,汽车也越来越多。只要家里有年轻人,就会通网络。所以春节期间,打工回来的年轻人蹲在留守年轻人的墙根下蹭wifi,也成一景。对于农村发展,我看见的是繁荣,不是萧条;对于农村人的精神状态,我看见的是振奋,不是萎靡。

  回来的人越来越多了。第一代打工者已经很多回来创业,加上照顾孩子。跟前几年相比,农村越来越热闹。年轻人聚在一起,谈的多是创业,找贷款。即便是最没有办法的,只要愿意出把力气,高铁工地、南水北调工地、农村建房工地,都急缺劳力,干上一天,就有小200的收入。所以大家都说不出去打工了,在家就有挣不完的钱。

  网购也发达了。尤其是春节前,各家快递的三轮车,在村里穿来穿去。大家内心都充满了希望。大家最高兴的,一是相信党对农村的政策会越来越好,二是相信反腐会进行下去。反腐已经到了乡镇,很多人都在绘声绘色讲某乡镇长被带走时的场景。这些人在反腐大局里是连苍蝇都不是,但在农村却是能吃人的大老虎。打掉一个,就能振奋一片。

  言谈中,农村人完全没有了多年的自卑感。他们不断高声强调自己相对于城市人的优势和优越感。在文化生活上,他们看电视、上网、刷手机、网聊,以及在自媒体发言。而在野地里,大戏还在上演,小年轻也会去看。所以,农村人的文化生活不是贫瘠了,而是丰富了。整个农村都很乐观。当然,吐槽也有,甚至骂骂咧咧,但真正懂得农村人的会明白,有些吐槽和怪话,有“露能”和说反话的意思,真正的含义并不在字面上。就像村民让“大衣哥”买车的误会一样。

  《博士春节返乡手记:越看,对乡村的未来越迷茫》虽有田野调查的一点点意思,但顶多算是一篇抒发愁绪的散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值得赞赏,但就社会问题“为赋新词强说愁”更是浅薄。中专也好,博士也好,谁也不比谁高,关键是要能学以致用。说愁谁不会,咋整才是关键。即便是博士,把握不住城乡改革大势,焉能不迷茫?虽是堂堂博士生,却没有返乡打工仔勇敢实干担当阳光,焉能不悲哀?

  其实,农村人对于知识,向来重视。耕读传家是传统。但为何王博士返家没有受到设想中的礼遇呢?以前,城乡二元,农村人不能自由流动。他们要想改变身份,只有上学和当兵两个出路。所以,谁上学出去,谁就是改变命运。但现在出路多了,打工,创业,出去和在家,都能致富。农村人自由了,出路多了,改变命运、实现梦想的机会多了、机会均等了,这是时代进步,而不是知识分子的悲哀。如果哪个知识分子因此感到失落,那只证明狭隘和浅薄,哭死活该。

  农村的确在变。但更多是变好了,而不是变坏了。没有改革,没有发展,没有流动,没有暂时的别离,就没有今天和接下来的繁荣。习大大说,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所以,你随便问一个哪怕正在吐槽骂娘的农村人,问他们是否愿意回到父辈祖辈一年四季辛苦劳作却吃不饱穿不暖低人一等的日子?答案绝对不会含糊。没有三十年改革,不可想象。对于深化改革,农村有着稳稳的自信,满满的希望。

  今天的农村,是充满活力和希望的。这点,从农村走出去的知识分子不能看走了眼,更不能胡乱判断。出去读博士学知识,是为了学以致用,是为了改造社会,为民谋福,不是为了回家显摆,更不是为了写“迷茫未来”这样的文章抒发愁绪,哗众取宠。否则,只会迷茫说愁的博士,对国家的贡献,还真不一定如流水线上的一个打工仔。 

  (中国青年网评论员 王海)

(责任编辑:李咏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