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冬时节 农民朋友忙啥呢

08.01.2015  13:14

  挖掘机、推土机、翻斗车隆隆作响,冻土层被掀开,新土中的水分遇到冷空气,凝结成一团团白雾——2014年12月24日,在龙潭区金珠镇农林村,记者目睹了在这个寒冷季节难得一见的劳动场面。

  这是金珠花海续建工程施工现场。

  “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在上级的大力帮助下,我们村在2014年初步建成了金珠花海,并开放接待游客。结果比预想的还要好,一年光是门票收入就超过了200万元,全村700多口人人均增收3000多元。”农林村党支部书记张洪勋说,“为了满足游客需求,也是为了适应发展需要,现在必须抢时间、抢进度开展基础工作,为开春大范围施工做好准备。这些天一直在整理场地,来年旅游旺季到来之前,停车场、宾馆、儿童游乐园必须建成并投入使用。

  据张洪勋介绍,从2014年春节到现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几乎天天都在忙。他本人只“休息”了3天,还是因为老父亲去世,他得回山东老家料理丧事。村里两个大项目,一个是花海,一个是日光温室,同时进行,如火如荼,根本离不开人。花海开放后,来的游客太多了,车辆停放成了问题;有些游客还想住下来多玩两天,可是村里没有宾馆……很多事情需要考虑,需要处理,这注定了这个冬天他们不能闲着。

  施工现场指挥员段金玉已经60多岁了,身板还特别硬朗。他这一年一直在花海打工。“我家在这儿有几垧地,包括旱田和沟塘,这回建花海都给占了,村里每年给我租金35000元,再加上我在花海打工的工资收入,比我自己经营好多了。”他说,不管是为了增收致富,还是为了健康长寿,人都不能闲着。

  “那在这个季节,村民们都在干些什么呢?”记者问。

  “干正经事的可多了。北面这家,叫赵成福,是养羊的;东面还有王凤阁的笨榨油坊;建成的日光温室,有23栋已经种上了草莓,开春可以上市;全村还开了3家饭店,就在花海边上,我在花海打工,午饭回家吃不方便就去饭店。

  按照段金玉的指点,记者走进了赵成福的肉羊养殖场。赵成福正在机器前加工饲料。弄清记者来意后,他关掉机器,讲起自己的养羊经。

  “养殖业发展到今天,走大众化的路子没意思了——必须走特色化之路。你看这两只个头大的,是今年9月我通过天津奥群公司从澳大利亚引进的纯种杜泊公羊。这样繁育出来的杜泊羔羊,生长速度快,出肉率高达48%,而且肉质特别细嫩、鲜美,在市场上必然大受欢迎……

  来年咋干 提早谋划

  2014年12月23日一大早,永吉县北大湖镇政府大院聚集了30多人。大家是来开会的。当天上午,这个镇召开2014年林业工作座谈会。这30多人是全镇林业产业大户代表和各村村委会林业委员。会上,大家畅所欲言,交流将近一年来各自在推进清收还林、发展林业产业的工作和劳动中的感受、收获和想法,以及来年的计划和设想。

  “从春到秋,大家都挺忙。入冬了,地里的活儿少了,大家才有机会这样聚在一起。”北大湖镇金和苗木合作社负责人吴金合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都是搞苗木的。从传统的种植果树到如今发展绿化苗木,大家一直在不断探索,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带领全镇乡亲共同增收致富。

  吴金合是土生土长的北大湖人,今年已经52岁了。“我是南沟村的,21岁就开始种果树。现在,我自己的苗木基地已有170多公顷,我牵头成立的金和绿化苗木合作社已发展绿化苗木1000多公顷,直接带动100多户农民增收。2015年,我们要借助清收还林的东风大干一番,把绿化苗木发展到1500公顷,带动更多农户致富。

  落户北大湖镇、在草庙子村建有种植基地、主营平欧大果榛子的索特科技公司,森农核桃种植合作社,希望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各家林业产业代表在会上纷纷发言,展望2015年的美好前景。

  错季种植 四季采摘

  2014年12月25日上午,磐石市明城镇七间房村玻璃河采摘区,农民李冬彦正在日光温室内给草莓摘老叶。

  “这批草莓是今年9月栽的,现在有的已经开花结果了,2015年春节期间正好上市。我这一年买温室、买设备、买小苗等,总投资9万多元。这茬草莓上市,最保守地估算,也能收入10万元,本钱全回来了。

  李冬彦的温室里,不仅有草莓植株,还有1米多高的葡萄树。

  “这叫草莓葡萄套种,按照时髦的说法,也算‘高效农业’吧。温室里套种草莓和葡萄,在我们吉林省好像很少有人尝试过。我有一位朋友,是北京农大教授,是我搞这个套种项目的技术后援。草莓和葡萄的生长信息,我用照片或者视频的形式,通过网络传递给他,他在北京就能对我进行远程技术指导。

  “你这种植业,真是实现现代化了。

  “是啊。这样套种的好处就是高效利用土地,并且产生高效益。这些草莓春节期间开园上市,人们可以走进温室亲手采摘最新鲜的果实。草莓果期长,可以一直采到五六月份。更新鲜的是,这些葡萄可以在冬季开花结果,算起来正好赶上端午节期间开园上市。春夏之交,我们就能够吃到本地产的葡萄!

  走进七间房村金坑屯,主路两侧除了房屋就是日光温室。在把头儿的一栋温室上,一位妇女正在用一把大拖布擦拭棚膜。

  “这上面有灰尘,也有从防寒草帘子上掉下来的草末子,积累多了,影响透光。

  “这个屯子家家都有温室吧?

  “嗯。差不多。我这栋是草莓,苗太小。你们去那边栗贵金家,他种菜,种得可好了。

  按照她的指点,记者很快找到了栗贵金。栗贵金家的大瓦房显然是新建的,新颖、漂亮。他本人正坐在房前的小凳上收拾苕条。得知记者来意后,栗贵金放下手中的活儿,把记者带到他家的温室里。

  这栋温室长70多米,宽6米多,其中一半种的是淡绿的茼蒿,另一半是浓绿的香菜。

  “这些菜春节前都能上市,估计能卖4000多块。种黄瓜和西红柿需要在温室里扣二层膜,刚才你们看到我收拾那些苕条,就是扣二层膜用来做骨架的。

  回到他家的院子里,记者透过大瓦房明亮的大玻璃窗猛然发现,室内一片绿油油的小苗正在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

  “都是柿子苗。等茼蒿和香菜卖完了,就可以移栽到温室里了。”显然,这是栗贵金又一批新的希望。

  采访过程中记者得知,七间房村耕地少,农民迫切需要寻找增收门路。而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宋长春,为村民增收立下了汗马功劳。挑近的说,就是他带领全村成功举办了首届七间房四季采摘节。

  这次采摘节是在2014年秋天举办的。全村往年同期需要采收1个月的水果,通过举办这次采摘节,只用了十几天便被采摘一空,而且卖上了好价钱,每户平均增收7000多元。

  采摘节突出“四季”二字,是因为他们真的实现了一年四季12个月都有美味果蔬可供采摘。

  想在前面 干在前面

  2014年12月25日下午,记者见到了去镇里办事回来的宋长春。

  “来年又有好项目了!”宋长春十分开心。“入冬之后,我们没少出去考察。辽宁的彰武、瓦房店,我们都去过了。人家用日光温室种大樱桃,单果重达25克,每斤售价100多元,效益特别高。

  “你是想在本地种吗?

  “那当然。我都研究明白了,这种大樱桃跟咱们种成功的温室草莓生长条件几乎一模一样。就用咱们这种日光温室就行,株距1米,行距2米,1亩地能种500棵,按1棵树最少产10斤果计算,那就是1000元,1亩地产值50万元!而且,一棵树能连续产果50年,堪称一劳永逸。

  “你想在你们全村发展温室大樱桃吗?

  “我们得先试种,不能让群众承担风险。这些天我们已经联系好了,算我总计6户村社干部合伙先干。我们找了一块地,有1.6公顷,能建12栋日光温室,加上苗木,总投资大概要150万元,这个我们自己筹集。温室建好之后,也就是来年7月,就能栽树了。等我们试种成功后,别说本村农民,全镇、全市乃至全省农民,只要愿意,都可以跟着干。

  心无旁骛 持之以恒

  在明城镇联合村,一个占地约100亩的大型鹿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走近前去,在鹿场大门旁边,几个人正在用机器给玉米脱粒、粉碎。问了才知道,他们是在加工鹿饲料。为首的叫高显成,已经在这家鹿场干了9年。加工鹿饲料、喂鹿、清理鹿圈,是他们的日常工作,不分春夏秋冬、农闲农忙。

  记者表明来意后,高显成立即打电话呼叫鹿场的主人。他在电话里跟对方说了几句,随即打开鹿场大门,请记者进去参观。4栋16间圈舍里面,总计存栏500多头梅花鹿和马鹿,场面十分壮观。

  这时,鹿场的主人回来了。他叫孙茂山。

  “我这个鹿场叫磐石市明城镇墅源鹿场。我今年52岁了,从26岁起开始养鹿,至今已经26年。1988年,我从部队复员回乡后,就琢磨着干点什么。我哥哥是兽医,他了解畜牧业,就建议我养殖梅花鹿。当年开干,这一干就是26年。鹿产品市场行情不稳定,所以很多比我早干的和比我晚干的没干几年都放弃了,我却一直坚守,终有今天这个规模。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一定要把这一行弄清楚、干明白。

  “26年,可以称你是自学成才的养鹿专家了。

  “呵呵,这么说吧,这些年从我这儿卖出去的仔鹿也有500多头了,一些人也想投资养鹿,但缺少技术,所以他们不光从我这儿买鹿,还从我这儿挖人。我亲手培养起来的技术大拿,已经有6人随着鹿被挖走。当然,我是心甘情愿的。人家跟着我养鹿,我必须对人家负责。

  除了养鹿,孙茂山还种了5垧多玉米。那鹿饲料的原料,是他自产的。

  靠山吃山 靠雪吃雪

  进入冬季,很多人会为降雪和积雪而担忧,而北大湖镇南沟村农民侯照新却盼望下雪。“下雪了,来滑雪的客人多了,我们就来钱了!

  南沟村是距离北大壶滑雪场最近的村庄,来滑雪的客人都要从这个村经过。侯照新和丈夫在这里经营家庭旅馆。家庭旅馆没有招牌,只有统一编号。她家房门上有块小牌子,上面写着“No.2家旅接待户”。

  “昨天接待了4位温州人,他们在沈阳工作,相约来北大壶滑雪。今天早上退房了。每人宿费50元,他们觉得挺便宜,我们也轻轻松松赚了200元!

  2014年12月19日,记者来到南沟村,访问了几位已经变身旅游业从业者的农民。村党支部书记张增发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靠着滑雪场,当然要吃雪了。现在,这个村落被称为“北大壶家园”,上下水、电、集中供热、宽带、电视、电话、室内浴卫,甚至地下管网……这些在城市高档社区的配套设施,在这里一样都不少。可以说,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集餐饮、住宿、观光和购物等服务业为一体的产业新村。曾经习惯于猫冬的村民,现在可以在温暖的屋内,招呼着一拨儿又一拨儿来就餐、购物和住宿的远方来客。

  在这个占地22公顷的村落里,住着243户村民,家家都做着与北大壶滑雪有关的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