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米 “黄金”米——来自乾安县鳞字特色园区天丰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报道

14.07.2016  17:04

  盛夏的乾安,空气里弥漫着科尔沁草原青草的清香。成片的谷物延伸向远方,无边的绿色满载着井方人沉甸甸的丰收希望。

  7月11日一大早,乾安县鳞字特色园区天丰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王淑梅和爱人张立群就来到了地头。合作社的2200公顷的谷子长势喜人,株高已过膝。“今年雨水调和,丰收在望。”张立群说,“按每公顷一万斤计算,预计产量能达到1万吨。这里播种着我们合作社的希望啊!目前小米价格呈上升趋势,这对合作社来说也是大喜事。

  2009年12月28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对乾安黄小米给予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一利好消息迅速激活了王淑梅夫妇致富的心:“种了这么多年谷子,如今谷子在国家都出了名,这回可以发家了。”包地、改变种植结构……两口子信心百倍地做起黄小米大文章。

  细心的王淑梅把村里生产出来的谷子样品先后拿到松原、长春等地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的结论都是:乾安县的谷子具备弱碱性的特点,颜色好、口感佳,这更坚定了他们夫妇的致富路线。

  2011年,王淑梅付出艰辛的同时也迈出了事业关键的一步。她建起了厂房,买来设备,成立了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可是这时候困难又来了,因为资金不足,没钱收购村里农户的小米了。倔强的王淑梅并没有被困难打倒,凭借着王淑梅和爱人在村上的良好信誉,老百姓把谷子赊给了她。

  “农民是看着我诚实可信才敢把谷子赊给我的,这要是卖不出去,给不上农民钱,自己还有啥信誉了!”那段日子把王淑梅愁坏了,她坐整个人瘦了一大圈。

  慢慢地,王淑梅的小米经营步入了正轨,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越做越大。虽然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王淑梅有一个秘诀:严把质量关。

  2011年6月,乾安县鳞字特色园区天丰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合作社本着“精诚守信、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经营理念,以开发加工特色农产品为主线,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质量树品牌、以品牌促发展的营销理念,开发出“乾谷安香”系列、“松塔”系列产品。2013年,通过检测评审,乾谷安香系列产品(乾安黄小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干起这么大的事业,都是以前穷怕的,所以一直寻找致富的路子。”作为一个普通农家妇女,王淑梅成了村里的能人。自从合作社成立以来,她更忙碌了。“合作社追求的是和大家伙一起致富,能把合作社的粮食卖上好价钱,让老百姓的腰包快点鼓起来。”43岁的王淑梅道出了心里话。

  随着市场的发展,王淑梅发现绿色有机农产品成了香饽饽。她瞄准了“公矮2号”优质谷种,这种谷子抗倒伏性特别强,小米口感好、颜色正,种植期间不施化肥、不喷农药,依靠农家肥并以物理换茬的作业方法来防治病虫害。这是天丰打造的绿色品牌。天丰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生产的产品以其颗粒饱满、色泽金黄、味道纯正、营养丰富、口感绵滑、米香浓郁等特点深受客户的青睐。去年,合作社年加工谷子7000余吨,年销售收入8000余万元,带动农户1800余户,户均增收2000多元。

  2016年,天丰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员已发展到53人,种植面积达到2200公顷,全部采用机械化种植、订单收购,保证了黄小米的品质,保障了合作社成员的收入。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和管理的正规化,“乾谷安香”系列产品向纯绿色、有机的目标迈进,争取畅销省内、国内乃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不到八点,王淑梅的电话响了起来:“30箱黄小米明天一早送到、红小豆10箱没问题……

  绿色、有机、生态,天丰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