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行业多牛人,这位技术大牛你给打几分

07.01.2018  18:44

  央视网消息:邓建军是江苏常州一家牛仔布生产企业的技术总监。从一名中专毕业的普通工人到高级工程师,再到被誉为“知识型产业工人”的领跑者,邓建军走过了一条光彩而不平凡的道路。如今,不到48岁的邓建军,已经连续三届被推选为党代表了。

邓建军工作照

  1988年8月,21岁的邓建军从江苏常州轻工业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进入常州一家生产企业当电气技工。

  进厂不久后的一个深夜里,邓建军负责的一台机器出现故障,怎么也修不好,最后他不得不向师傅求助。师傅来了以后,三两下就解决了问题——这不过是个机械小故障而已。

  从那以后,邓建军开始更加注重提升自己的技能。在他的工作台上有一叠厚厚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多年来技术创新的资料和心得。这些笔记本被工友们称为“活辞典”。凭着这股劲,邓建军最终取得了电气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

  1992年,公司收够了一家纺织企业。这家企业有50台进口剑杆织机设备可以维修后再利用,但是由于机器长期不使用,线路板原理图早已不知去向。老修理工预计,电气维修得花上半年时间。

  为了让让机器尽快运转起来,邓建军每天蹲在织机旁,一干就是十四五个小时。光是一张线路板上,就有2000多个点需要测试。一个月后,50台织机重新运转了!

  如何稳定控制牛仔布预缩率曾经是个“世界级”行业共性技术难题。不过,这个难题如今已被邓建军和他的团队攻下了,而且仅仅用了4个多月时间。他们把牛仔布预缩率控制在2.5%以内,优于3%的国际标准,自主开发的“染色机在线控制和检测系统”成功应用于所有染色生产线,提高了设备自动化控制水平,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解决了生产技术难题,填补了该领域的世界空白。

  2002年,邓建军做了一件更牛的事——仿照进口设备,设计制造中国人自己的分经机。当时,公司刚刚接到了一批生产竹节牛仔布的大订单,然而由于生产能力有限,竹节牛仔布生产告急。

  当时国内没有成熟的技术,厂家大多是购买进口设备,邓建军和科研组的工友们只能自己摸索,奋战了3个月,终于完成了改造版的设备设计图。紧接着,邓建军和工友们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安装和调试的工作中,一连7天,他们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常常错过了食堂的饭点,饿了,就到工厂附近的小吃摊买个馒头,吃碗面或馄饨,终于完成了4台机器的安装和调试。这4台机器的制造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八分之一,不仅为公司节省了开支,又保证了按时交货。

邓建军旧照

  公司每年要加工近6000万米牛仔纱线,按处理一吨污水三块五毛钱计算,仅这道工序,企业每年就要花费一百多万元。为了减少开支,邓建军尝试着绘制杜绝污水排放的设备改造图纸,新设备很快便有望在纺织厂里亮相。

  30年来,邓建军和他的团队共参与大小技术改造项目429项,完成各种技改项目136个,范围几乎涉及企业的所有重要设备,全方位地保证了企业产品的质量稳定与提高。

  眼下,以《中国制造2025》为指引,邓建军正在主持推进智慧企业、智能工厂建设,围绕牛仔产品的生产过程,引进高端智能化设备,构建生产过程智能化管控系统,为企业发展贡献新的力量。(材料来源:工人日报 新华网 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