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中国是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的重要力量
“共同应对人道主义援助面临的挑战”国际研讨班现场
人民网北京10月28日电(记者盛卉 谭洁羽) 深秋的北京,凉意渐增,国家行政学院的会场里却热度不减,热闹非凡。10月21日至23日,“共同应对人道主义援助面临的挑战”国际研讨班在国家行政学院召开。100余名来自相关政府机构、学界和智库、红会、慈善机构以及基金会的代表参加了研讨班活动。
“共同应对人道主义援助面临的挑战”国际研讨班由中国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中欧应急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项目、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中国-欧盟应急管理国际合作项目、英国海外发展研究所人道主义政策小组联合主办,由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承办,旨在分享和交流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方面的新动向,讨论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2016年世界人道峰会的相关事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和挑战,推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
在10月21日上午的研讨班开幕式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项目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首先致辞。她指出,当前,国际和地区形势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化,人道危机与冲突明显增加,国际人道与发展事务成为新型国际治理体系和国际政治安全议程中的关键议题。面对未来十年国际安全与冲突局势带来的挑战,国际人道力量在多极化进程中发生力量的重组和转移。多元基础上的共识,以及共赢基础上的合作。这使各国的相互需要明显增加,由此带来国家间的互动呈现异常活跃和复杂的态势。人道主义运动具有跨越政治、种族、宗教和意识形态的独特地位和特征。近年来,中国在人道事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声誉,中国在人道与发展事务中积极承担责任,成功经验备受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平台是中国开展国际人道研究与合作的优质平台。蓝迪国际智库项目致力于加强人道与发展领域高层交流、人力资源培训与储备、智库建设与交流、重点领域专业研究,推进国际社会的战略互信与务实合作。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任、中欧应急管理学院院长、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副会长龚维斌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是全球和区域人道主义援助工作的积极参与者。特别是2004 年正式建立人道主义紧急救灾援助应急机制以来,在政府支持和带动下,中国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到人道主义援助中。近五年来,中国政府参与人道主义援助行动已经超过了200次,成为亚洲、拉美、特别是非洲外援的重要来源。
“我们都代表着不同的组织,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行动的纲领,因此我们要把知识带回各自的组织,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拯救人们的生命。”亚甘·扎普干作为红十字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也分别致辞,表达了他对于本次活动的期待。
为期三天的研讨,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人道主义救援方面的专家就“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发展现状及挑战”、“各国防灾减灾体系”等主题进行主题演讲,二十余位与会代表围绕“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案例经验分享”、“中国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的实践”、“国际人道主义行动的机遇、挑战和实践”、“当今人道主义行动方向:趋同化与差异化”、“人道主义国际合作及2016年世界人道峰会展望”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专题讨论。
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现状:挑战与机遇并存
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事业蓬勃发展,同时也面对着诸多挑战。近年来,饥荒、暴力犯罪以及一些地区局势持续混乱导致全球需要人道主义救助的人口超过5亿多,达到二战以来最高点。由于全球需要救援的人口突增,国际人道主义运动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同时,人道主义救援团体的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开展人道主义援助所需资金也大幅度增加,人道危机严重性正在增加。
“当下人道主义救援的三大挑战,一是参与的多元化,二是信息的多元化,三是环境的变化。”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顾林生总结了人道主义救援行动面临的挑战。他在主题发言中说:“我们现在的救援是多边参与,国际、国内、政府、地方、民间、非政府组织都是主体。第二,现在的人道主义援助也可以说是信息的救援,信息的快慢决定了人道主义救援的快慢。我们怎么搜集信息和传播信息也是重要的问题。另外,灾害和战争的发生难以预测,对我们的人道主义救援也是很大的挑战。”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亚太地区办公室行动部长范马丁则在发言讨论中提出,挑战与机遇是携手而来的:“人道主义救援目前面临着多方面的严重挑战,比如说像叙利亚,像难民危机,还有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的破坏,还有资源的匮乏,这对于亚洲、亚太地区及整个世界是共同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会自动消失,我们在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的同时,也同样面临着很多的机遇。”他提到,这些全球性的挑战正在促进人道主义救援越来越走向国际化、法制化的道路,救援行动将更加的科学、规范、高效。
中国参与人道主义救援的实践:历史传统悠久,发展很迅速
中国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的实践也是备受本次研讨班专家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专家指出,随着防灾减灾国际化合作趋势日益明显,中国政府与有关社会组织开展了大量跨国人道主义救援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中国参与人道主义国际救援工作尚存在进一步提升空间,中国可以进一步体现大国风范,发挥更重要作用。
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嘉伦女士是一位中国史专家,她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中国的人道主义救援传统:“中国关于人道的历史要比西方悠久得多,包括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在内的中国圣哲,实际上在中国奠定了人道主义的基础。这些传统又随着公元一世纪佛教的传入而更加丰富。”她说,中国应当把这种传统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发扬光大。
研讨中,关于当代中国的人道主义救援实践,众多专家学者都提到了中国汶川地震的救援活动。顾林生提出,汶川地震是全世界人道主义救援和中国本身的努力结合最好的典范。通过汶川地震的救援,美国、英国、日本、港澳台等多地的人道主义救援机构都对我们汶川地震的灾后救援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包括思想、资金、理念、手法等多方面。
张勇作为中国蓝天救援队总队长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介绍中国民间公益组织参与国际救援行动的经验感受。蓝天救援队成立于2007年,是一个中国的独立志愿者组织,在中国的21个省,拥有222支分队,三万余名志愿者。他在发言中表达了作为中国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的实践者的心声:“我们愿意接受更多的专业培训,提升自身的能力,同时希望能参与到更多领域的人道救援和事物中去。”张勇对于救援活动的详细介绍,对于救援现场栩栩如生的描述,对于人道主义救援的深刻思考和全情投入打动了在场很多人,大家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
人道主义行动的未来发展:趋同化与差异化
随着国际关系向多极秩序发展,传统意义上的“西方”政府影响力相对减弱,人道主义救助“体系”自身逐渐分化,援助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发展态势。面对人道主义救援的新发展,本次研讨班也组织与会成员对此展开了讨论,分享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新动向,探寻人道主义行动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指导各方积极做出相应努力。
目前,私营部门自发举措、军事力量调用、双边国家援助、联合国综合计划行动和中立公正的人道行动等日益增多。另一方面,人道主义援助又呈现趋同化发展态势。其突出表现是援助的政治化,各捐助国和东道国普遍希望人道行动直接或间接地为自己国家利益服务。然而,与会的国内外人道主义救援专家在探讨中一致公认,国际人道主义法以及人道主义独立、公正的原则,是红十字以及红新月运动以及一切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的基础,是确保给冲突受害者进行施救的基本原则。秉承着这些原则,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就不会走向歧途。
在人道主义行动未来发展的愿景中,中国力量的崛起备受瞩目,也必将成为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成员。英国海外发展研究所人道主义政策小组研究员彼德·巴纳比·威利茨·金先生在发言总结中非常肯定地说:“中国作为未来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的一支重要力量,应当走出去,发出自己的声音,以非常自信的方式来参与到国际主义救援中来。”
通过三天的交流讨论,与会的专家学者们交流了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的理念,拓展了各自的视野,达成了一些人道主义救援方面国际性的共识。专家们纷纷表示,面对气候变化、城市化、人口增长、环境退化、自然和技术风险上升以及旷日持久的危机,全世界的人道主义救援团体都必须持注重集体责任和义务、采取集体行动、为各国人民服务等原则,并站在世界高度考虑问题。
据悉,会议主要成果一方面是会议的总结报告,将在会议结束前的全体会议上发表;另一方面是会后提交给中国政府的“关于加强中国参与防灾减灾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的建议”。
(责任编辑: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