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展出澄江动物群化石 揭秘5.3亿年前海洋生物

23.04.2015  10:31
长尾纳罗虫化石

   城市晚报讯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昨日,在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被科学界誉为“20世纪最惊人发现之一”的“澄江动物群化石展”首次与吉林省公众见面,刺状纳罗虫、抚仙湖虫、云南虫等32件从海绵动物到脊索动物化石,演绎了5.3亿年前寒武纪海洋中发生的壮丽故事。据了解,这些化石具有寒武纪早期动物的原始特征,是解开“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谜团的重要科考依据。

  走进陈列馆,仿佛进入了遥远、神秘的海洋世界。争奇斗艳的澄江动物群化石尤其吸引小朋友的注意。不少小朋友拽着妈妈的衣角问,化石是什么?

  对此,吉大博物馆副馆长、地质博物馆馆长续颜给现场参观的孩子进行了科普,“化石是我们研究地球生命起源与演变的最重要手段。我们这次展出的澄江动物群,是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一个多门类动物群化石。”不要小看这一块块看似不起眼的石头,通过它们,我们能还原5.3亿年前地球寒武纪早期的海洋生命图景。

  “那时候海洋里的生物相当丰富,从海绵动物到脊索动物都有,这与寒武纪前动物化石的稀少贫乏和面貌单一迥然不同。”续颜介绍说,澄江生物群的发现表明,寒武纪早期生命爆发式的出现,即“寒武纪大爆发”。

  据了解,这些澄江动物群化石是由中国学者侯先光教授1984年7月1日在云南境内澄江县发现的。吉大地质博物馆馆长续颜说,这些在陆地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客观上证明了地球海陆的变迁。

  5.3亿年前的海洋里是什么样呢?“没有鱼,有虫、贝、螺和虾。”续颜对照澄江动物群化石,现场介绍了几种典型海洋生物,比如抚仙湖虫,是澄江动物群种特有的化石,属于节肢动物中比较原始的,成虫体长10厘米。化石的消化道充满泥沙,表明它是食泥者。

  记者了解到,从21日开始,澄江动物群化石就开始在吉大地质博物馆长期展出了。1.2米以下儿童可以免票。此外,4月19日-25日世界地球日活动期间,文化广场上还有“向雾霾宣战”大型科普展览。

  城市晚报记者 郭美佳/报道 李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