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从“变”中起 绩从“干”中来
叶剑波 蔡冲春 记者 王春宝
春节前后,拥有43条雪道的万达长白山国际度假区滑雪场里人流如潮,9家国际品牌酒店3000余套客房一房难求,景区分时段滑雪以缓解雪场压力。
舜茂科技高纯二氧化硅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安装调试,每条1万吨的生产线年产值将达到惊人的18亿元。
在靖宇县,恒大冰泉、农夫山泉新建的厂房拔地而起,满载长白山天然矿泉水的大型卡车隆隆驶过……
时值春分,肥沃的黑土地上万物勃发,白山市涌动着加快绿色转型发展的热潮。
思路之变,催生白山发展新方式
地处长白山腹地的白山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原煤、原木、铁矿石等资源长期支撑地方经济发展。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曾经长期支撑白山发展的“围煤经济”遭受重创,“停止长白山林区天然林主伐”战略即将实施,使靠山吃山的“围木产业”雪上加霜……宏观发展环境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都在“倒逼”白山,推进经济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到了不改不行、非转不可的时候。
“我们必须痛下决心,以凤凰涅槃、绝地重生的勇气和魄力,坚持把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作为‘头等大事’,作为白山突破困境、加快振兴的‘关键一招’,全面打响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保民生攻坚战,努力实现白山生态崛起、绿色振兴新突破。”市委书记李伟代表市委发出绿色转型发展的号召。
战略定位——绿色转型发展。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培育形成矿产新材料、矿泉水、人参3个“千亿”级,旅游文化、能源、林产品3个“三百亿”级,医药健康、特色农产品、现代物流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全市绿色转型发展实现决定性突破,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特征的生态产业体系成为经济主导,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转身”。
主攻方向——打造产业体系。白山市全力推进粗放开发向集约利用、资源依赖向创新发展、低端产品向高端制造转变,突出发展矿产新材料产业,成为白山新的“顶梁柱”;突出发展矿泉水产业,把白山建成国际矿泉城;突出发展人参产业,把白山建成世界人参之都;突出发展旅游产业,把白山建成国际生态旅游城。
统筹发展——向“生态城镇化”进军。突出推进“人的城镇化”,通过深化户籍、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改革,加快人口转移,让进城农民享受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大力组织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稳妥有序地推进林区散居人员、部分农民以及生活在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区、资源枯竭型林矿区等生态敏感区居民的生态移民工作。
结构之变,构建白山发展新常态
建设吉林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的新构想,为白山在新形势下振兴发展、加快转型指明了方向。通过重新审视市情、理清发展思路,该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全面推进经济绿色转型。
打响一个品牌——绿色白山。白山市始终把生态环境作为最宝贵的财富,着力突出“森林氧吧,美丽白山”、“天下白山,雪域王国”、“天然矿泉,绿色银行”等生态主题,不断提升白山绿色转型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打造绿色发展平台、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创新绿色转型机制,把生态绿色这篇大文章做好做足,创造独具特色的绿色品牌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放大白山的生态价值和品牌效应。
——开展“找宝”行动,建设东北重要矿产新材料基地。该市将矿产资源整装勘查作为挖掘资源潜力、提升资源保障能力的重要抓手,举全市之力实施找矿突破战略。几年来累计投入勘查资金5.23亿元,已探明储量铁矿2.7亿吨、金28吨、银1000吨、铜50万吨、硅藻土2.5亿吨。
在推进资源整装勘查、科学开采、战略接续的同时,白山市着力推进深度开发,拉长加粗产业链条,开发下游和终端产品,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端市场和新材料产业进军。目前,已形成镁、铝、硅、铁、硅藻土产业链。
——盘活“绿色”银行,建设国际矿泉城。白山市坚持打水牌、兴水业、吃水饭、建水都,相继引进了农夫山泉、娃哈哈、康师傅等战略投资者,恒大冰泉项目快速启动,一举打响长白山高端天然矿泉水地域品牌。“一处水源供全球”战略,开创了中国矿泉水出口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深的“三最”纪录。靖宇县白浆泉探矿权拍出1.57亿元,创下国内矿泉水探矿权竞拍价的最高纪录。目前,全市有18户矿泉饮品企业。
该市还围绕矿泉水产业,大力发展包装用纸产业,形成与矿泉水等特色产业相互链接、协调配套、相互促进的新型产业链。
——整合旅游资源,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城。白山市以山聚人、以人生财,围绕建设长白山旅游集散中心、东北亚旅游名城、国际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全面构建“环山、沿江、跨国”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大发展快发展。
充分发挥长白山国际度假区的龙头作用,围绕打造全境旅游新格局,加快全区域旅游节点和精品线路规划建设,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提高旅游综合接待和服务水平,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下、玩得好。
——启动人参振兴工程,建设中国人参城。白山是吉林人参核心产区,人参出口量占全国80%,发展人参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白山市全力实施人参产业振兴工程,加快药食同源和新产品开发,全市药食同源试点产品达到78个,开发出人参皂苷等58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精深加工产品。长白山人参基地被商务部列为第三批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林下参、西洋参被批准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将白山市人参产业列为50个重点培育的接续替代产业,作为全省唯一的人参产业集群进行开发培育。
——开发中药材资源,建设长白山北药生产基地。白山市是重要的北药基地,该市依托得天独厚的北药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医药产业,全市规模以上医药生产加工企业达到43户,通过国家GMP认证的21户。全市以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中药保健、化学药及生物制药五大产品链为主体,重点培育左旋氨氯地平片、补金胶囊等优势品种,加快研发重组蛋白、治疗类风湿、乙肝等生物药品,全力以赴打造百亿级健康医药产业链。
——把特做足,建设中国特产名城。白山“九山半水半分田”,林蛙、食用菌、山珍野果、特色牧业资源丰富,发展农业的优势在资源、潜力在特色、希望在高效。
白山市立足长白山绿色特产资源,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壮大参、蛙、菌、药、菜、牧、果等特色产业。大山合、林源春等一批龙头企业发展迅速,6个食用菌、8个林蛙和12个中药材规范化基地建设快速推进。日前,白山市与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签订协议,将在白山设立东北地区唯一一个长白山农特珍品交易中心,建立产品结算、产品认证、信息发布、价格形成、产品集散“五位一体”的交易平台。白山市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强化标准化基地建设,推进高端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形成林果、食用菌、经济动物、山野菜四大产品链为主体的长白山绿色食品产业链,打响长白山原生态、营养、无公害集群品牌。
行动之变,开启白山发展新征程
——以科技创新引擎驱动绿色转型。去年11月22日,吉林省生态环境材料院士工作站在白山市揭牌。该工作站将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为我省新材料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白山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先后打造了一批创新平台,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培育了一批创新企业。先后成立了国家镁合金生产及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硅藻土、镁合金两个全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硅藻土、矿泉水两家省级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以及1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先后与吉林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等数十家高等院校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创新激发了企业旺盛的活力。施慧达药业研发的左旋氨氯地平系列产品,实现全国同品种销售第一。
——以改革开放引擎激活绿色转型。白山勇于突破传统观念壁垒和思维定势的束缚,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问题,用开放的思路借助外力发展自己,激发绿色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活力。
壮大民营经济。目前,全市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分别达到7100户和6.5万户,从业人员达到32.9万人。该市切实在“铺天盖地”上求突破,激发全民创业激情,迅速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在“顶天立地”上求质量,扶持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企业担当领头雁。在“破解难题”上求创新,着力扫清民营经济在融资、政策、人才等方面的障碍,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新领域、激发创造力。
全面扩大开放。先后成功引进了万达投资团队、恒大、正大等一大批战略投资者,与世界五大洲170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进出口商品达19大类500多个品种。恒巨铝业积极推进改制重组,正在谋划退城入园,建设年产200万只轮毂生产线,仅一期100万只达产后,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7亿元、利润3310万元、税金2600万元。
优化发展环境。白山市先后集中开展了六轮行政审批清理工作,取消、下放和调整了大量审批项目,市本级审批事项减少到223项,切实做到了该放手的放到位,已越界的退到位。
——以金融发展引擎助推绿色转型。白山市将重点绿色生态项目分解推介给域内金融机构承接,建立了银行对民企重点融资项目尤其是绿色生态产项目包保责任制。白山农行在支持人参产业发展过程中,采取人参干货质押的方式,有效解决了人参经营大户资金不足的问题;白山建行推出了“助业贷款”、“参发展”个人支农贷款等一系列创新型金融产品,累计投放各类贷款16亿元。
生态——白山发展的强力支撑;绿色——白山发展的终极目标。白山,在绿色转型发展的路上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