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颁金节:13米长清十二帝坐龙剪纸成最大亮点

25.11.2015  10:41

13米长清十二帝坐龙剪纸

11月24日,是农历十月十三,公元1635年的这一天,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农历十月十三定为“颁金节”。而今年的颁金节,很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满乡”伊通满族自治县。

颁金节充满喜庆祥和气息

11月24日清晨,长春火车站站前的一家宾馆大厅内,聚集了很多人,他们大多已经头发花白,皱纹沟壑,甚至有的已经腰背伛偻,拄起拐杖,但是每当他们聊起“颁金节”和“满族文化”等话题时,都会带着微喘的节奏,急迫地把自己的观点讲给大家听。原来,这些老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都是满族文化研究专家。

9时30分左右,坐满专家的大巴车驶入伊通,记者发现,这个不大的县城已经有了一些节日的气息,大街上挂上了颁金节宣传牌,一个广场上的双手紧握的雕塑,象征着民族团结与和谐。与此同时,在伊通政务服务中心里,一场独具满族风情的文艺汇演也正在进行中。

保护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行人看过文艺汇演后,还在感叹满族文化瑰宝之时,大巴车则驶到在全国都饱负盛名的伊通满族博物馆。去这里,是为了参加长春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教研基地挂牌剪彩仪式和满族语言文化抢救传承成果展。而此时,一块长春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教研基地的牌匾也在寒风中等待着被人掀去它的面纱。

“热烈庆祝长春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教研基地落成。”随着长春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吕萍清亮的嗓音,牌匾上的红绸被掀开。“我们学校非常重视满族文化,希望把这一文化瑰宝无限的传承下去,所以,我们本着高校服务地方的理念,在伊通建立了这个基地,同时,我们也邀请到了全国的满族文化专家,召开了两次座谈会,为的就是把我省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好好的保护起来,让更多人了解它,学习它。”吕萍说。

清十二帝坐龙剪纸亮相

随后,吕萍还一路带领记者参观了博物馆,在满族语言文化抢救传承成果展展厅中,记者更是发现了一个罕见的宝贝——全国唯一一张13米长清十二帝坐龙剪纸。

“这张剪纸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关长胜老师的作品,剪纸的最大特点,是这件13米长的创作是一剪而成的,中间没有任何截断,同时,清十二帝身下的坐龙图案,也是深得新宾坐龙图的精髓。更重要的是,这张剪纸,全国仅此一张。”吕萍说。

全国满族文化专家支招

下午,由伊通满族自治县主办的满族文化抢救传承座谈会随即开始。会上,来自全国的满族文化专家学者开始交流自己研究满族文化的心得,并对如何发展伊通满族文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传记组组长李治亭说,伊通应该打出满族文化的响亮牌,让全国人民形成“看满族到伊通”的意识,应该打造满族歌舞之乡,设计出与时代接轨的满族现代服饰,大力宣传满族饮食。

而土生土长的伊通人,吉林省民俗学会会长施立学则说,伊通可以重点打造满清皇家文化,大力发挥古驿道、柳条边、伊通河等具有伊通满族特色景点的旅游拉动作用。

同时,吉林省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郭相武还告诉记者,文化,只有传承起来,才能永葆其深厚底蕴,一种没有历史的文化不是文化,一段没有文化的历史不是历史,吉林人不能忘记伊通,更不能忘记厚重的满族历史文化,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积极的去了解满族文化,希望今后的满族文化座谈会上,能够看见更多年轻人的影子。

记者  常麟祥  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