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溺爱、唯分数论 劳动教育的拦路虎

26.09.2015  09:30

    “通知:下一次班级组织学生打扫卫生,恳请家长不要替代了……不仅打乱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初衷,也不利于孩子的独立和成长。望各位家长能理解和遵守要求为盼!”9月23日晚7时许,长春某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夏老师在家长群里发了上述消息后长吁了一口气。开学后两次班级劳动都成了“家长劳动日”,原本该劳动的学生成了“观摩团”。实际上,绝大多数老师都不提倡家长代替孩子完成劳动,但有些家长怕累坏了孩子,还对老师苦苦哀求,让老师左右为难。

    近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学生劳动意识缺乏、轻视劳动、不会劳动及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希望通过开设课程及校内、校外劳动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小学生在家中做家务相对较少,缺少劳动兴趣和家长过度溺爱或成为学生不愿劳动的重要原因。简单的打扫卫生学生都无法亲身触及、体验,劳动教育如何开展?《意见》能够真正落实吗?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现象>>

    隔代养育给劳动教育添堵

    “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家里人疼爱都来不及,怎么会让他们干家务呢?”5岁孩子的妈妈张女士说出了不少家长的心声。如今,从社会普遍现象来看,提及青少年劳动,似乎都贴上了“家长代劳”的标签,特别是如今的4+1(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孩子)模式下,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多的溺爱,致使孩子缺少锻炼。

    今年11岁的洋洋说,上周末,妈妈让她陪自己一起煮面,洋洋特别认真地按照妈妈的要求一步一步有序尝试着进行烹饪,妈妈在一旁指导。正干得起劲,奶奶回来了,一看见孙女在煮面,担心她被烫到,立刻制止,不让她继续,把洋洋赶出厨房。

    无独有偶,8岁的壮壮从小一直是外地的姥姥带着,到了学龄才回到长春爸妈身边。妈妈回来让他洗碗,他刚把碗收好拿进厨房,姥姥就冲过来喊道:“他这么小,怎么洗得干净,洗完了碗都是油。”此后,每次说起洗碗,壮壮无意识地接受了姥姥的暗示,说:“我会洗碗,就是洗不干净,都是油。

    市民严女士的女儿豆豆6岁,有时严女士会让她自己剥煮鸡蛋,奶奶见到,总是抢着帮她剥;让豆豆自己倒水,爷爷怕把水洒了,总是抢着帮倒水。对此,严女士感到很无奈。回想起自己小时候,严女士说,她从小就帮家里干活,煮饭什么的很早就会了。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劳动的机会减少了。采访中,不少孩子表示,他们向父母提出帮忙做家务时,多数都会遭遇爷爷、奶奶或姥姥、老爷的“叫停”。

     调查>>

    5位家长中仅1位让孩子做家务

    “你的孩子在家做家务吗?”近日,记者在朝阳区某小学门前随机采访了5位家长,其中有1位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会在家里帮忙做家务,其他4位家长则说孩子在家不做家务。

    “老师在学校会教育孩子多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我的孩子今年才9岁,会在家帮我洗碗、擦地板,特别懂事。”家长王女士说。而另几位家长则表示孩子还小,没必要让他们做家务,应该让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业上。

    随后,记者又分别向20位小学四年级学生和20位初二学生发放了内容相同的调查问卷,了解其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机会等情况。

    调查显示,40位中小学生均表示自己“会做家务”,主要是收拾房间、拖地、煮饭、洗碗、洗衣等;17名小学生、20名中学生赞成所在学校增设劳动课,占92.5%;对于劳动课的意义,他们多数选择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感受劳动的乐趣”“美化校园”;对于劳动课的内容,在“大扫除”“除草除虫”“植树造林”“种植果蔬”这4个选项中,小学生最喜欢的是“种植果蔬”(13人)、中学生最喜欢的是“植树造林”(13人)。

     原因>>

    劳动教育被家庭“弱化

    事实上,绝大多数家长、教育者都明白,劳动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重大。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自理能力却越来越差了呢?其实,这与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首先,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首先来自于家庭,但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习惯“过分代劳”,溺爱不仅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还严重挫伤了孩子劳动的积极性。部分家庭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有的甚至将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相互比较的资本,因此,家长们愿意花钱送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却很少想让孩子劳动。

    其次,由于升学率、优秀率、高分率等“指挥棒”的客观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各个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忽视。“在现在的高考机制下,高分成为许多学生升学最重要的门槛,其实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和学习过程,但是学业压力确实存在,逼孩子念书也是迫于无奈。”教育人士胥先生表示,现在的孩子课业压力大,每天一大早就去上学,下午放学回家吃完饭又马上要去补习,晚上8点多才回家,哪有什么时间做家务。此外,在不少学校,劳技课的专职老师很少,一般采取临时或兼职的形式,比如由美术老师、体育老师兼任,或者快退休的老教师担任。“因为老师一直在更换,培训工作的开展也相对困难。

     探索>>

    应让劳动成为青少年和青年时期的必修课

    吉林省教育学院小教部主任赵士英多年来一直关注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为了帮家长转变观点,促动孩子多做家务,赵士英常给家长们讲两组数据: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在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跟踪研究之后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一项关于各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的统计: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英国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而中国只有0.2小时,即每天仅12分钟。

    “西方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我们应该借鉴。”赵士英说,法国、芬兰、日本等国家将劳动课列入教学计划,对劳动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从小教育学生们学习熨烫、缝纫、修理等技能,让劳动成为青少年和青年时期的必修课。“劳动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生存能力,还关系到学生的就业成才和生活幸福指数。考试成绩并不能决定一个孩子的能力,要更看重孩子综合素质的发展,这才是着眼于整个幸福人生的教育观。”赵士英认为,将劳技课变为必修课,纳入升学考核,是在素质教育上与国际接轨的体现,也能改掉一些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毛病。

    建议>>

    希望教育部出具更加详尽、可供操作的细则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关注学习成绩绝不是回避劳动的借口,劳动教育应该坚持。”具体措施上,赵士英建议,一方面,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锻炼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提升其劳动意识;另一方面,校外劳动也应受到重视,例如各色夏令营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意识,更有利于纠正“学习与生活脱节、与劳动脱节”的偏差,让劳动能力也成为学生素养的一部分,让学生尊重劳动者,重树“劳动光荣”的意识。

    据了解,虽然当下的机制仍以分数为主,学校、家庭只重视分数而忽略能力,但这两年这种情况也在慢慢改善,家长对学生的劳动能力越来越重视,明白学生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社会,学校的老师也常常教育学生回家多做力所能及的劳动。

    长春市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其实,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课是存在的,但仅限于理论教育,渗透式教育。由于一些原因,实际走出校外进行社会实践存在一些困难,导致中小学生劳动意识缺乏、体力劳动思想淡化,“希望教育部能出具更加详尽、可供操作的细则,以便能确保今后校方执行落实。

    (记者 刘佳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