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丘陵水乡绘就农业新画卷

15.09.2015  17:33

      浙江湖州,历史上素以鱼米之乡闻名全国。但传统农区虽有良好基础,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却困难重重:首先,粮食生产面临土地碎片化、种植效益低下的困难;其次,新兴产业不断崛起,尽管效益可观,但也带来了业态分散、产业集聚度低的矛盾;此外,现代农业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传统的农技推广体系已严重老化。种种困难犹如一道道枷锁,制约着湖州现代农业发展的脚步。

      2012年,湖州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年后,在农业部测评中,以综合考评77分的高分,一举成为继江苏无锡之后,第二个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地市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浙江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中,湖州更是业绩骄人,在11个地区中连续名列第一。

      一个业态高度分散的传统农区,是如何一跃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并率先进入农业现代化的列队?湖州的实践和探索引起记者浓厚的兴趣。

      “两区”建设为抓手:解决要素集聚的问题

      湖州地处浙江北部,山水平原兼具,历来就是稻米、淡水鱼、蚕茧等农产品的重要产区,虽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但也因为丘陵和水乡地貌田块小,且布局分散、村庄密布等诸多限制,在现代农业道路上举步维艰。

      现代农业离不开规模化这一基础。以往湖州农业品种五花八门,地块面积七零八落,农业主体参差不齐,项目资金天女散花。因此,发展现代农业,首当其冲就需对要素进行集聚。

      2007年,湖州启动农业园区建设,要求5年内建成100个“基础完善、设施配套、科技领先、机制灵活、生态高效”的高标准园区。尽管面积要求不高,仅为300亩,但启动早、进展快,到2010年全省启动农业“两区”建设时,湖州已基本完成100个园区的建设任务。随后,湖州提高标准,精心编制了“121”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体系,计划到2015年,全市建成1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2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0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和6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

      在推进园区建设过程中,湖州结合土地综合整治,将分散的村庄搬迁整治复垦,对丘陵荒地予以平整,以推动土地整合连片;同时,在各村建立土地流转的服务站,提供免费的中介服务,负责将土地统一发包给经营大户。基本上解决了土地规模经营的问题。

      资金方面,湖州摒弃过去“撒胡椒面”的方式,换以“多个龙头进水,一个池子蓄水”,凸显资源要素的叠加效应。主要做法就是:通过整合包括农林水利、国土、科技、交通等在内多方面的三农资金,重点向“两区”倾斜,以统筹推进道路、桥梁、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农业“两区”建设到哪里,机耕道路、土地平整、渠道机埠等同步就跟进到哪里,生产条件的改善、产业要素的集聚,为工商资本入驻农业创造了绝佳条件和平台。“华金康”在大虹桥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落地,就是典型案例之一。

      “大虹桥”涉及南浔区下辖的练市、双林两个乡镇1.2万多亩土地,以往布局分散,排灌系统落后,多为一家一户分散种植。2011年规划建设粮食功能区后,地方政府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进行土地平整、排灌、机耕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功能、大规模的面积,“大虹桥”的前景让“华金康”一见倾心。“华金康”是稻米加工企业,原来只有100多亩自有基地,落户“大虹桥”之后,成立了“华扬粮油专业合作社”,自有基地一下子扩展到4229亩,当地的订单水稻面积达到2万余亩。基地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植保,机械化也有了用武之地,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华金康”则在确保稻米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敞开收购,还打起了自己的品牌,并成为唯一获得“湖州市政府质量奖”的大米品牌。   

      2010年,“华金康”的销售额是4.6亿元,到了2014年,已猛增至9.3亿元。企业负责人坦言,若无“两区”建设,“华金康”根本不可能在此建基地,因为基础设施投入成本实在过高,企业承担不起。

      数据显示,到去年底,湖州的土地流转率达到67%,5年来共吸引了超过160多亿元工商资本注入,已建成60万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45万亩的现代农业园区,在“两区”内共有648户家庭农场和1600多个专业合作社,年销售额过百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高达1667家。

      围绕产业建联盟:解决科技支撑的问题

      在移沿山农业园区的“金农生态农业公司”,记者见到浙江大学汪炳良,这个头戴草帽、皮肤黝黑的教授,看上去与田里的农民别无二致。如今,他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呆在“金农”,在此培育新品种、搞试验、做推广,随时指导解决“金农”碰到的各类技术难题。

      “金农”的老板施星仁原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但面对日新月异的农业技术,尽管到处去进修学习,但“书到用时方恨少”,而汪炳良的到来,让他如释重负,觉得有了依靠。

      对这种科研人员和基层主体之间的联姻,湖州市农业局局长杨建明赞不绝口。他认为,现代农业发展中,新技术、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日趋加快,但目前传统的农技推广体系人员老化、知识老化,跟不上形势,也解决不了问题;而另一方面,农业园区建好后,许多工商业主前来投资农业,却对种什么、怎么种、怎么管一窍不通。这就决定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有新的、与之相配套的推广体系。

      2006年,湖州与浙江大学“喜结连理”,2009年双方组建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目的是围绕主导产业,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首席专家团队为技术支撑,以本地农技推广服务小组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以“两区”和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要工作平台,按产业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1+1+N”新型农技推广模式。

      为了通过联盟充分发挥专家教授的作用,湖州专门安排了财政资金用于联盟管理和专家奖励,鼓励专家教授带着项目和成果驻企业、进农户,开展新品种的繁育与示范推广;同时制定了专家岗位目标责任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

      作为“市校合作”的产物,联盟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为了探索联盟的动力机制,湖州创新性地施行技术入股的新模式,鼓励农技人员以技术、专利、知识产权等作为资本入股农业企业,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合作关系。目前在湖州,产业联盟签订技术入股协议已有10家。

      目前,湖州有105个专家、教授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这些专家、教授来自省内外10余家高校和科研机构,联系湖州市10个主导产业的农技推广联盟和县区的50个产业分联盟。与之相配套,有228名本地的“土专家”。通过这种“土洋结合”,整个湖州1200多家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都能得到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主推生态循环农业:解决发展方式的问题

      在湖州这样一个受农业资源短缺和环境约束趋紧双重“紧箍咒”制约的地区,依靠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终将难以为继;相反,推行生态循环农业,是湖州改变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记者走访发现,在生态循环农业的具体推进过程中,由于通过节约集约投入、全程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利用,对不少农业主体来说,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同时还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利于品牌打造和市场拓展,实乃一举多得,因此颇受欢迎,成了大家共同的发展方向。

      费明锋原在外地卖服装,回到家乡创办湖羊养殖场后,就开始推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其500多亩的农田,以玉米和牧草轮种、水稻和小麦轮种为主,作物收获后所产的作物秸秆,即作为湖羊饲料;同时3000多头湖羊所产的粪便,则经堆积发酵,除解决自我农田的肥料供应外,还能高价卖给周边种植户。

      费明锋算了一笔账,每年收购周边农户的玉米秸秆、麦秆、稻草等制成饲料,可省去饲养成本十多万元,加上卖出部分羊粪所获的钱,一来一去,可净赚20多万元,收益十分可观。

      费明锋采用的是农牧结合的方式,此外,湖州各地还围绕“千斤粮万元钱”目标,大力推广间作套种、水旱轮作、粮经轮作等多种新型模式,如:“稻鳖共生”“稻虾共生”等。如今,这种模式覆盖面不断扩大,为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互促共进,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去年上半年,浙江成为国家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湖州被确定为整建制推进的试点市。根据要求,该市将从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畜禽粪便与死亡动物、农作物秸秆等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入手,计划到2016年,打造1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样板区,建成10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培育110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主体,完成近1000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

      发展休闲农业:解决产业高效的问题

      拓宽农业产业多环节的“增收之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应有之义。

      在杨建明看来,发展休闲农业,就是湖州解决产业高效的不二选择。原因是:休闲农业紧密联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向往大自然愿望的回归,其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而另一方面,湖州区位条件优越、生态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产业基础扎实,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记者采访中发现,在发展休闲农业时,湖州不走“大园区、大景区”的道路,而是坚持将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作为依托,突出“园区即景区”的理念,通过农旅结合,加快休闲农业的集聚发展。

      依靠产业发展休闲农业,湖州采用“点线结合法”:在点上,有诸如:杨墩村枇杷、城山沟水蜜桃、溪龙白茶等一大批区域化的特色产业区块;在线上,则以“太湖、竹乡、古镇、名山、湿地、生态”六大旅游品牌和特色农业为基础,精心设计了多条休闲农业的精品路线。

      湖州的另一条经验是:注重文化和创意的植入。湖州素有蚕丝文化、鱼文化、湖笔文化、茶文化、竹文化等传统文化优势,在休闲农业园区的打造过程中,湖州大力引导主体注重植入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和人文景观,以增强园区对游客的吸引力。

      创意方面,湖州的不少主体则按照“什么来钱种什么”“什么漂亮添什么”“市场需求什么就开发什么”的思路,将创意经济引入农业,大大提高了农业的附加值。比如:在安吉县溪龙乡的万亩白茶园,去年引入“帐篷客”酒店,主打独特的白茶文化,将游客引入茶园,赏茶、品茶,参与各种茶事体验活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这正是休闲农业的精妙所在,其通过三产、三生、三农融合发展,将农业的各个环节吃干榨尽,还能有效地提高一产收入,堪称农民增收的快车道。施星仁的金农瓜果蔬菜精品园,是吴兴区首个试水采摘游的农业园区,如今其所产的半数产品由采摘消化,不仅省去了人工费用,价格还提升不少,同时带动了园区内餐饮、住宿等消费项目。

      如今在湖州,农业“两区”建设和休闲农业的关系愈发紧密,两者呈现出良性循环态势。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湖州全市特种水产、蔬菜、茶叶、水果、畜牧等五大特色优势产业产值超16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八成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突破2300多万人次,产值达23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