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重构向未来
——我市产业结构调整述评
这组我市2016年经济数据意味深长:地区生产总值2871亿元,同比增长7%;规模工业总产值实现751亿元,同比增长6%;规模工业利润实现110亿元,同比增长85%;民营经济对经济总量贡献率突破50%,对地方税收贡献率达到76.8%;百户新增企业新增产值100亿元;第三产业比重达45.5,比第二产业高出1.2个百分点,比全省高出6个百分点。
在新常态下来审视这份“成绩单”,除了能直观地看到“稳增长”的成效外,也折射出我市经济正在奋力拓展转型发展的新空间和这座城市在发展新战略、新路径的选择中,所展现出的新动能与新活力。
第二产比重高、重化工业比重高、基础产品比重高,曾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通病,也是制约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市按照“旅游文化名城、新型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以“稳定一产、优化二产、提升三产”为原则,坚持创新化、高端化、融合化、差异化、精细化“五化”并举,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能够发挥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活力的“6411”产业体系。通过持续有效和有力扎实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改革创新,让这座老工业城市再度踏上中兴之路。
化工产业“补链”、汽车产业“上量”、冶金产业“转型”、农产品加工业“提质”,一产一策,精准发力,四大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现代服务业业态整体提升。
康乃尔60万吨甲醇制烯烃顺利实施,补齐乙烯、丙烯原料短缺的短板后,一批下游精细化工项目产能将得到充分释放。一汽大众经济型轿车项目积极推进,一汽吉林森雅R7车型产销超4万辆,T80双排座微卡具备年产2万辆生产能力,龙山减速器等汽车零部件项目实现量产。吉星轮胎1500万条半钢子午线轮胎项目一期实现量产。吉林省“十二五”初期提出的“汽车、化工两产融合发展战略”变为现实。吉林铁合金、吉林炭素签订搬迁框架协议,12万吨碳素及制品等技改升级项目加快实施。两家“一五”时期建设的老企业,将从哈达湾老工业区搬迁至龙潭经济开发区,与吉林建龙钢铁组成冶金产业集群,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节能环保、产品升级。
旅游、健康、航空、信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集聚成长。
以“一江一带”为核心旅游业发展迅速。万科松花湖旅游度假区、温泉带综合开发、朱雀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景点建设大力推进,四季精品旅游线路不断完善,以冰雪游、温泉游为代表的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旅游总收入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
医药健康产业快速成长。长白山制药、吉尔吉药业等骨干医药企业保持较快发展,优势产品体系不断健全,产值增速高于全市规模工业10个百分点。
战略新兴产业得到空前发展。通用航空产业被称为下一个“万亿元黄金产业”。我市充分利用现有机场、航空维修企业和广阔空域资源优势,规划建设吉林市航空产业园,着力发展通航经济。二台子机场改扩建审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山河多用途无人机实现量产,福航航空学院开展学员培训工作。前不久,我市被列为全国首批通航产业示范区。
我市高度重视碳纤维这一前沿新材料产业,组建了吉林省碳纤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进了国家“千人计划”碳纤维领域专家杨春才教授,同时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政企合力加快碳纤维项目建设,成功打造出国内最完整的碳纤维产业链,成为国内最大的碳纤维原丝生产基地。要不了多久,我市就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大丝束碳纤维生产基地。此外,一批先进装备制造业项目也在稳步推动。总体来看,吉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现代农业在黑土地上茁壮成长。2016年,全市新建续建31个重点项目,新晋3户国家级龙头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万昌、孤店子现代农业先导区引领作用提升,全国农业结构调整现场会在这里召开。优质稻米品牌创建成果明显,标准化园区建设加快,长白山特产业规模效应显现。智慧农业成为发展新亮点,休闲农业发展方兴未艾。
现代服务业水平提升,在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就业的同时,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在新型商贸、物流、电子商务、“云计算”等现代服务业领域,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传统商圈全面升级,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云计算”基地、“软件外包”基地正在形成。
我省首个B型保税物流中心——吉林市保税物流中心通过国家验收,封关运行,打开了我市对外开放的窗口。物流园区集聚发展效应增强、多家大型商业综合体竣工运营。电子商务高速发展,2016年全市网络零售额增长56.8%。
随着实体经济的兴盛,国内银行纷纷到我市开设分支机构。2016年,随着招商银行、盛京银行、长春农商行接踵而至,全市银行机构达到31家,金融业增加值增长达到19.6%。
2016年是我市产业结构变化的一个分水岭,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越二产比重,达到45.5,高于全省6个百分点。二产独大的“老工业基地结构”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我市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可以这样讲,创新已经成为我市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主旋,形成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合作的创新体系。吉林经开区、高新南区、高新北区、中新食品区、化工园区、龙潭经开区六大工业集中区成为产业创新、科技创新的大平台,汽车、精细化工、医药、农产品加工、碳纤维等产业集群吸纳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能力显著增强。
老工业基地已今非昔比,吉林石化、吉林化纤、一汽吉林汽车等历史悠久的老国企重现活力,深圳万科、万达集团、万丰奥特、浙江精功、德国赢创、德国林德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企业在这方土地上竞相发展。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率先发展不动摇。2017年,我市全力实施航空产业园、冰雪体育运动核心圈、吉林科技创新城、化工产业“补链”、哈达湾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一江三湖”旅游开发、“温泉产业带”综合开发、汽车产业“上量”、碳纤维产业化基地、健康医药产业基地等投资百亿元以上的十大产业项目,继续大手笔、大力度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速振兴发展。 (记者 高海峰 编辑/李波)
版权声明: 松花江网是江城报业在互联网上授权发布松花江网、《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新闻的唯一合法媒体,欢迎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松花江网”和作者姓名;吉林市范围内网站若要转载,必须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如若违反,松花江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能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