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江区推动乡村振兴纪实
初秋时节,万物丰硕。
当下,在浑江区广袤的田野,随处可见农民劳作的身影,遍布市区周边各个村落,整洁富裕有特色。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浑江区大力推动乡村振兴,让一个个生态秀美、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渐渐呈现。
关键词:特色种植 富民强村
造型美观的路灯杆,高高矗立在村路旁;展现新农村气象的文化墙,让小山村平添几分书卷气;家家盖起了砖瓦房,地热、室内厕所、塑钢窗是“标配”;经过雨水冲刷的村路,平坦整洁不断延伸;娇媚的鸡冠花、格桑花,在村路旁迎风怒放……9月7日,冒雨走进浑江区三道沟镇二道沟村,一幅美丽新农村的新图景展现在记者面前,让人眼前一亮。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什么让一个地处偏远、只有106户306人的小山村,呈现出村容美、百姓富的繁荣景象。不善言辞的村书记王祥一语道破:种五味子。
2006年之前,村民们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玉米、大豆,一年下来一亩地也就能剩余200多元,人均一亩多地的二道沟村,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从那以后,在镇里的大力支持下,王祥带领班子成员引导农民发展五味子种植,经过10年打造,种植面积达1300亩,年产鲜果50多万斤。去年,这个村人均收入达到1.3万元。土地稀少、交通闭塞的鸭绿江边的二道沟村,通过特色种植,成为十里八乡的小康村。
二道沟村只是浑江区发展特色种植,带动农民致富的一个缩影。抓住特色文章,浑江全力实施“退粮进特”战略,围绕发展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做强“蛙、菌、药、菜、牧、果、游”七大优势产业板块。路子对了,步伐加快。今年,全浑江区新增特色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1万亩,像二道沟村一样,无数个村屯走上富裕之路。
关键词:产业升级 北药重镇
红土崖,产粮大镇。可粮食价格走低,让农民小康的希望成为奢望,上任不久的镇党委书记陈百川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要么干出一番事业,要么混吃等死。”在镇党委会上,陈百川用激将法统一了大家的思想:说啥也要干出点成绩,让农民富起来。
想是想,干起来可没那么容易:下辖的13个行政村有10个在市内居民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曲家营水库”上游,发展工业如果造成污染,就是断了市区的“水罐子”。三产服务业,红土崖又不具备良好的基础。于是,陈百川与班子成员广泛调研,根据红土崖处于长白山区域、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等特点,确定了种植中药材、打造全区乃至全市的“北药重镇”。于是,红土崖镇党委邀请区农牧局,到河北安国中药集散地考察,邀请曾经的白山人、河北省新京源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洪平,整合13个村的农业帮扶资金130万元,组建了市茂泽现代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中草药种植项目。
“从考察到项目落地,只用了18天的时间。”陈百川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这么短的时间,是不是拍脑门决策?显然不是:
——通过浑江区农牧局领导邀请省农牧专家踏查3天,气候土壤适宜,“大胆种植没问题”;
——合作方河北省新京源去年中药材销售4个多亿,市场销售渠道十分成熟;
——优中选优的十几个中药材品种,有的需求量大、价格坚挺,有的药食同源、市场紧俏,充分考虑了未来前景;
——安国市科技局专家寇根来、浑江区农牧局专家提供技术指导,育苗、防病全程服务。
——创新的管理模式,管理、销售都由专业运作能力强的合作方进行,13个村集中推荐监督员,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建立种植溯源体系,种植有机、绿色的长白山道地药材,确保卖出高端价格。
有了一系列保障,项目效益明显。不到一年时间,建成种植规模达到1000亩,集繁育、种植和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金莲花等中药材已经产生效益,镇村集体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
像红土崖镇一样,按照“产业兴旺、生活富裕”要求,浑江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特色种植面积1.76万亩,粮、经、菜比例由10:3:1调整到8:5:2。今年又打造了1个百公顷以上中药材种植基地,实施了2个特色产业园区和4个特色农产品规范化基地建设。运用高效现代特色农业,多个镇街突出传统种植重围,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大步前行。
在土崖镇采访结束,记者走出办公楼,回头望去,只见浅灰色办公楼墙面上的“绿色转型全面振兴”8个红色大字,经过雨水冲刷后愈发鲜亮庄重,似乎要在氤氲的雾气中喷薄而出。
关键词:脱贫攻坚 共同富裕
“这旱沟村真是常来常新啊!”来访的记者看到七道江镇旱沟村的变化不禁说道。
屋前屋后砌起了统一的白、灰色的围墙,路两边竖起太阳能路灯,村路铺就了整齐的柏油马路,河道边修起了文化广场,打眼一瞧,这变化一一呈现在眼前,贫困村真的变好了。
“终于告别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了!”村部的工作人员开心地说。
脱贫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富足,也是“心理上”的舒服。基础设施变好了,脱贫也就迈出了成功的一大步。为此,浑江区全力改造旱沟村,2017年投资各类项目1343万元,投资525万元修建河堤1.86公里,投资200万元完成7、8、9、10社农网改造,投资90万元种植30万棒木耳,投资15万元修建田间路1.013公里,投资17万元修建路灯40盏,投资100.6万元改建水泥路及边沟、便民桥一座,投资40万元修建2000米围墙及59座大门,投资5万元建设文化广场设施,投资208.4万元对3、4、5、6房屋整体改造,投资8万元建设食用菌大棚2栋,投资134万元实施饮水工程。
一路帮扶,一路变化,变化的不只是七道江旱沟村。几年来,浑江区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改建力度,新修围墙1806米,维修改造围墙1311米;新修农村水泥路3.32公里;新修排水边沟2489米;新建文化广场511平方米,增设体育健身器材7套。修建河堤、挡墙32895米;修建道路31.76公里;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692户;新建自来水饮水工程29处;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整镇推进项目4个村;建设省级生态村10个;一站式服务大厅升级改造55个;扶持产业项目99个。
繁荣文化:乡风文明 文化丰富
“虽然人口不多,但我们村的秧歌队在这十里八村名气都是响当当的。到了啥节日,大到76的老人小到十几岁的孩子穿上鲜艳的服装,组成庞大的秧歌队,扭一扭跳一跳,别提多喜庆了。”提起村文化生活,二道沟村支书王祥颇为自豪。他们村人口虽然只有300多人,秧歌队就达到了50多人,有啥集体活动,全村男女老少都积极参与进来,让生活充满激情和乐趣。
现在生活好了,大家不但吃得好好要有营养,不但穿得暖还得更时尚。文化生活更是如此,大家不再满足于看电视、打麻将,盼望着能参与当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活动。为此,浑江区提升农民的精神文明素养,广泛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农村开展“文化惠农直通车”、“送文化下乡”等主题活动,举办“农民文化节”,向农村输送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狠抓公共服务和文化建设,在村镇举办秧歌、广场舞等文体赛事,在所有村屯建起农家书屋,让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路漫漫,天道酬勤;水长长,破浪鹏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浑江区一步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