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河北新实践】保定阜平贫困村:三年之变刮目相看
4月25日,治国理政河北新实践,全国网络媒体“走转改”集体采访活动在保定阜平拉开帷幕,凤凰河北随中央、地方共40多家媒体百余名记者一同深入到河北扶贫工作第一线,采集河北“精准扶贫”的典型文化样本。第一站,采访团来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过的保定市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这两个曾经失落在深山之中的贫困村落,如今已有了巨大变化,成为河北“精准扶贫”工作中闪耀的双子星。而阜平县另一贫困村南栗园铺村也在香菇产业精准“造血”的助力下疾驰在了脱贫致富的大路上。
治国理政河北新实践全国网络媒体“走转改”集体采访活动。
【网络媒体走转改】保定阜平贫困村:三年之变刮目相看
【阅读提示】4月25日,治国理政河北新实践,全国网络媒体“走转改”集体采访活动在保定阜平拉开帷幕,凤凰河北随中央、地方共40多家媒体百余名记者一同深入到河北扶贫工作第一线,采集河北“精准扶贫”的典型文化样本。第一站,采访团来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过的保定市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这两个曾经失落在深山之中的贫困村落,如今已有了巨大变化,成为河北“精准扶贫”工作中闪耀的双子星。而阜平县另一贫困村南栗园铺村也在香菇产业精准“造血”的助力下疾驰在了脱贫致富的大路上。
骆驼湾幸福院、骆驼湾小学。
习近平总书记曾来过的唐荣斌家。
【一】骆驼湾村:向贫穷告别
4月25日下午,凤凰河北随采访团从阜平县城出发,行经忻阜高速和382省道来到阜平县骆驼湾村。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这个地处深山的贫困村,和这里的村民唠家常、谈生计。在总书记离开之后的三年里,这个村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骆驼湾村下辖9个自然村,共有245户、563名村民。原有贫困户190户、贫困人口447人。原来,只有一条破旧的“洋灰路”通向这个在大山里“失落”的村落,村里的很多房子年龄早已超过百年,种植土豆和玉米是这个人均耕地仅有半亩的村子的主要经济来源,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真贫穷”是过去打在骆驼湾村身上最深刻印记。
如今,将深山中的骆驼湾村与外界连通的是一条宽敞的柏油路,与骆驼湾村的脱贫之路正相类似:踏实、宽阔、崭新。到2015年,骆驼湾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3000元,有48户、131人实现脱贫。在习总书记考察之后的三年多时间里,在“精准扶贫”的有效作用下,现在的骆驼湾村已然脱胎换骨。
总书记待过的旧房子变样了
作为骆驼湾村的普通村民,年逾古稀的唐荣斌与大山为伴数十年,也和贫困为伴数十年。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骆驼岭村,看望的第一个贫困户正是唐荣斌。
如今,来到唐荣斌的家,原本由破木头攒成的栅栏门被一座崭新的门楼取代,灰瓦木门的门楼上安装了LED灯。从门楼向两侧延伸的是用方石砌成的院墙,从大门向内望去,院内里的“景色”收入眼底:崭新齐整的灰瓦屋顶、朴实的花格木门、镶着透亮玻璃的大窗。
“这房子是当地政府帮助改造的,屋里的椽子、檩条都是好木头。”唐荣斌说,能住上这样的房子,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而这座崭新的房子没有花费唐荣斌一分钱。“政府出钱帮忙,完全免费。”唐荣斌说,让他想不到的事,还不止这间房子。
去年,患有脑血栓的唐荣斌来到阜平县中医院就医。“总共花了4000多元,自己只掏了1300多元。”唐荣斌说,这多亏了村里给上的医疗保险,正因为此,他的治疗费用的大部分都可以报销,“看不起病”彻底成了过去式。
骆驼湾幸福院照亮贫困老村民晚年的路
在骆驼湾村中行走,一座别致的院落分外引人注目,院门口挂着“骆驼湾幸福院”“骆驼湾小学”的铭牌。
走进院中,有篮球架、乒乓球台、滑梯等设施,几个孩子正在滑梯上玩耍,北侧一排齐整的房间,分别挂着“幸福菊苑”“幸福竹苑”等门牌。这样一座幸福院,彻底改变了这个村里孤寡老人的晚年命运。
“这座幸福院是2014年建起来的,现在一共有6名老人住。”幸福院的“住户”之一、骆驼湾村村民刘生财说,他的孩子们都在外打工,一年才能回来一次。两年前,年近八旬的刘生财搬进了幸福院。“这儿的条件特别好,平常也有学校的老师照顾我们。”
刘生财口中的老师,是和幸福院在一个院子里的骆驼湾小学的代课老师。这所小学在2014年建成,打破了“骆驼湾村无学校”历史,现在小学已有1位老师和5名学生,和养老事业同步,村里的教育事业也起步了。
多渠道“造血” 骆驼湾的致富之门才刚开启
“跟以前比,村民的收入提高多了。”说起村民经济收入的变化,张凤忠难掩喜悦。目前,骆驼湾村以平均每年每亩800元到1000元的价格实现了土地流转,建设了百亩苹果种植基地、苹果种植合作社、中药材种植基地、药材种植合作社,村民们不仅能获得土地流转收益,还能在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社打工获取报酬。
背靠深山,骆驼湾村有着丰富的山场资源和优质的旅游资源,这也成为骆驼湾村脱贫的新希望。“现在村里在建的‘新民居’有四户,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准备。”骆驼湾村精准扶贫工作组组长徐向东说。这几座新民居也将成为骆驼湾村旅游业发展起步的标志。据了解,一条投资达5000多万元的高等级公路将在今年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为当地驼梁山的旅游开发注入新的活力。
除此之外,骆驼湾村还搭上了“互联网+扶贫”的时代班车:建立起了农村电商服务店,帮村民网上代买代卖。阜平县作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是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较早的县。
在骆驼湾村的电商服务店里,以蜂蜜、花生、降龙木等“山货”为主的商品摆满了标注有“骆驼湾特产”的货架,这些“山货”可以直接通过电商服务店和外界对接,让骆驼湾的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
有了精准的扶贫政策和实在的扶贫实践,骆驼湾村民们对脱贫致富充满信心。根据骆驼湾村的计划,到2017年,所有村民将实现脱贫,到2020年,全村将实现小康。
顾家台村“圆梦广场”。
顾家台村“圆梦路”。
【二】顾家台村的“暖春”
离开骆驼湾村,凤凰河北随采访团来到当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阜平的第二站:顾家台村。从公路旁的石阶拾级而上抵达村口,一块圆润的大石头上苍劲地书写着“顾家台”三个大字。在村口另一侧,“圆梦广场”上站着休憩的村民;在路边,太阳能路灯整齐地排列;村委会里醒目的标语显示着这个村子的活力:“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全国首个新农村数字影院在这里建成,保定农村信用社首台小额现金循环机率先在这里落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理念,本地政府不停脚的扶贫实践,正让顾家台村迎来温暖的春天。
浓缩在“圆梦路”上的穷村之变
“要说村里最大的变化,我觉得就是修的这路。”一位村民告诉凤凰河北,原来的顾家台村里只有一条坑洼不平的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每年收获粮食都拉不到家门口,只能从主路边用人力往家里扛。现在,村里路面基本全部实现了硬化,硬实的水泥路通向家家户户的大门。从村口延伸进村里的一条主路被命名为“圆梦路”,寄托着大山里朴实村民的希望。
在圆梦路的一侧,数十盏整齐排列的太阳能LED路灯为村民照亮回家的路,另一侧则是各家各户朴素而齐整的围墙。村路边上,每隔一段就有一个绿色的环保垃圾箱。在村口卫生室门前的小广场上,一些村民在使用着各式各样的公共健身器材,悠闲而有活力。圆梦路的一头,是由原来的“猪圈茅厕”改建成的“圆梦广场”,一座数十米长的长廊成为村民闲暇时休憩的场所。
“村里这两年的变化太大了,有些年轻人也回到村里了。”一位在广场上闲坐的老人告诉凤凰河北。
一座箱包加工厂诠释顾家台扶贫“精准度”
目前,顾家台村中常住村民多为老人和妇女,文化水平不高,这也是对顾家台村扶贫工作“精准度”的一个考验。
“咱们从村口往路的另一侧望去,是我们顾家台村开办的一个箱包加工厂。”顾家台村党支部书记陈国介绍道。这个箱包加工厂的厂址利用了一座废弃的粮站而开设,与顾家台村口遥遥相望。据了解,这座箱包加工厂是从白沟一家皮具公司引进而来,目前已经吸纳了50多名顾家台村民在厂内就业。
“引进这样的手工业符合顾家台村的实际,可以把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为贫困村民创收。”陈国说道。目前,箱包加工厂的工人每天至少能挣到基础的50元,基础之上的还有计件工资。
类似这样充分考虑村民年龄性别文化结构,既有效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又能积极为贫困村民创收的理念,贯穿在顾家台村整体的精准扶贫工作之中,让顾家台村扶贫的“精准度”有了保障。
长远规划窥见顾家台村的美丽未来
从顾家台村长远的发展规划,可以预想这个曾经的贫困村的美丽未来。
据了解,顾家台村正在谋划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目前,瓦窑旅游公路建成通车,一条从村里直通辽道背原始森林的公路即将修通。此外,从顾家台村通向骆驼湾村、山西五台山景区、阜平天生桥景区的公路也将完成。
顾家台本村的旅游资源也已经引起关注,据村民介绍,村里有晋察冀边区政府行政委员会主任宋劭文在工作生活过的旧居。接下来,顾家台村将对村建筑进行改造提升,打造特色旅游村,完成大舞台、超市、商铺、幸福院、边区政府旧址房屋改造,充分挖掘村子内部的旅游潜力。
此外,顾家台村也利用水质优良、空气清新、荒山荒坡多的特点紧跟阜平县大力发展香菇产业的计划,启动了香菇种植产业。不久前,顾家台村利用流转土地建成的数十个香菇种植大棚已经开始承包给村民经营。
除了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种植,顾家台村还在谋划很多适合本村实际的脱贫方向:苹果种植、核桃种植、药材种植、农家乐经济、手工业经济等多种特色产业,都有望成为助力顾家台村脱贫致富的推手。
顾家台村“圆梦广场”。
顾家台村“圆梦路”。
【二】顾家台村的“暖春”
离开骆驼湾村,凤凰河北随采访团来到当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阜平的第二站:顾家台村。从公路旁的石阶拾级而上抵达村口,一块圆润的大石头上苍劲地书写着“顾家台”三个大字。在村口另一侧,“圆梦广场”上站着休憩的村民;在路边,太阳能路灯整齐地排列;村委会里醒目的标语显示着这个村子的活力:“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全国首个新农村数字影院在这里建成,保定农村信用社首台小额现金循环机率先在这里落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理念,本地政府不停脚的扶贫实践,正让顾家台村迎来温暖的春天。
浓缩在“圆梦路”上的穷村之变
“要说村里最大的变化,我觉得就是修的这路。”一位村民告诉凤凰河北,原来的顾家台村里只有一条坑洼不平的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每年收获粮食都拉不到家门口,只能从主路边用人力往家里扛。现在,村里路面基本全部实现了硬化,硬实的水泥路通向家家户户的大门。从村口延伸进村里的一条主路被命名为“圆梦路”,寄托着大山里朴实村民的希望。
在圆梦路的一侧,数十盏整齐排列的太阳能LED路灯为村民照亮回家的路,另一侧则是各家各户朴素而齐整的围墙。村路边上,每隔一段就有一个绿色的环保垃圾箱。在村口卫生室门前的小广场上,一些村民在使用着各式各样的公共健身器材,悠闲而有活力。圆梦路的一头,是由原来的“猪圈茅厕”改建成的“圆梦广场”,一座数十米长的长廊成为村民闲暇时休憩的场所。
“村里这两年的变化太大了,有些年轻人也回到村里了。”一位在广场上闲坐的老人告诉凤凰河北。
一座箱包加工厂诠释顾家台扶贫“精准度”
目前,顾家台村中常住村民多为老人和妇女,文化水平不高,这也是对顾家台村扶贫工作“精准度”的一个考验。
“咱们从村口往路的另一侧望去,是我们顾家台村开办的一个箱包加工厂。”顾家台村党支部书记陈国介绍道。这个箱包加工厂的厂址利用了一座废弃的粮站而开设,与顾家台村口遥遥相望。据了解,这座箱包加工厂是从白沟一家皮具公司引进而来,目前已经吸纳了50多名顾家台村民在厂内就业。
“引进这样的手工业符合顾家台村的实际,可以把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为贫困村民创收。”陈国说道。目前,箱包加工厂的工人每天至少能挣到基础的50元,基础之上的还有计件工资。
类似这样充分考虑村民年龄性别文化结构,既有效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又能积极为贫困村民创收的理念,贯穿在顾家台村整体的精准扶贫工作之中,让顾家台村扶贫的“精准度”有了保障。
长远规划窥见顾家台村的美丽未来
从顾家台村长远的发展规划,可以预想这个曾经的贫困村的美丽未来。
据了解,顾家台村正在谋划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目前,瓦窑旅游公路建成通车,一条从村里直通辽道背原始森林的公路即将修通。此外,从顾家台村通向骆驼湾村、山西五台山景区、阜平天生桥景区的公路也将完成。
顾家台本村的旅游资源也已经引起关注,据村民介绍,村里有晋察冀边区政府行政委员会主任宋劭文在工作生活过的旧居。接下来,顾家台村将对村建筑进行改造提升,打造特色旅游村,完成大舞台、超市、商铺、幸福院、边区政府旧址房屋改造,充分挖掘村子内部的旅游潜力。
此外,顾家台村也利用水质优良、空气清新、荒山荒坡多的特点紧跟阜平县大力发展香菇产业的计划,启动了香菇种植产业。不久前,顾家台村利用流转土地建成的数十个香菇种植大棚已经开始承包给村民经营。
除了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种植,顾家台村还在谋划很多适合本村实际的脱贫方向:苹果种植、核桃种植、药材种植、农家乐经济、手工业经济等多种特色产业,都有望成为助力顾家台村脱贫致富的推手。
工作人员讲解菌棒相关信息。
大棚中的菌棒。
【三】南栗园铺村:香菇产业精准“造血” 走向致富路
从顾家台村出发,沿着382省道向西行进不久,一排排高大崭新、负着黑纱的种植大棚跃入眼中,这是阜平县南栗园铺村的香菇种植大棚,也是阜平县产业扶贫的重点项目。
近年来,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阜平开始结合本地的水土特点,编制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规划、聘请顾问团队、引进企业,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南栗园铺村的香菇种植大棚,是阜平县现代食用菌产业的核心示范区。伴随着这一产业的发展,南栗园铺村也走向了脱贫致富的坦途之上。
“难上加难”的深山扶贫点
坐落在太行山深处的南栗园铺村总户数304户,村民1046人;其中建档立卡人口户226户,77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的比例高达74.5%。对这个传统的山村来讲,过去的经济来源不外乎传统农业和外出打工。资源匮乏、交通不便,让这个山村既成为扶贫工作的难点,又是山区扶贫的典型。
过去,村里曾搞过以药材为主的特色种植和以獭兔、生猪为主的特色养殖,但因为信息渠道狭窄、基础设施落后、专业知识不足,经济发展总是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尽管村民基本摆脱了贫困,但怎么才能让村民们进一步富裕起来,还是让村干部充满迷茫。
精准“造血”的香菇产业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精神,阜平县根据本地实际,采取政府+金融+科技+企业+基地+农户的“六位一体”以及建棚、品种、制袋、技术、品牌、销售、分户精细管理的“六统一分”发展模式,以香菇为主全力推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助推全县脱贫致富。
作为阜平县的食用菌产业核心区,南栗园铺村的香菇产业发展堪称阜平县利用食用菌产业精准“造血”的典范。踏进南栗园铺村的种植大棚群中,可以充分感受到规模化带来的冲击力。
“每个大棚有17500个菌棒,每个菌棒可以产1.5到2斤鲜香菇。”南栗园铺村香菇种植大棚技术员刘绍苍说,这里的香菇种植是和企业合作,村民们除了和企业“五五分红”之外,还可以通过打工拿到工资。
盼着“老乡菇” 带着老乡走向致富路
目前,南栗园铺村已经建成200多个香菇大棚。“这只是第一期工程,第二期我们计划用800亩地再建800个大棚。”刘绍苍说,届时,南栗园铺村将拥有超过1000个香菇大棚。
种植这么多香菇,销路怎么办?对此,刘绍苍倍感自信:“销路我们不愁,现在第一批香菇还没收获,就已经有客商过来订货了。”据刘绍苍介绍,除了已经订货的客商,南栗园铺村还和石家庄、山西的两家大型企业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村民可以利用金融扶贫贷款承包大棚,每个大棚成本大约3万元,保守估计每个大棚每年的盈利也是3万元。”天生桥镇党委书记吴平说,南栗园铺村已经注册了“老乡菇”品牌,并期待着“老乡菇”能带领老乡们真正走向致富路。
版权声明: 松花江网是江城报业在互联网上授权发布松花江网、《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新闻的唯一合法媒体,欢迎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松花江网”和作者姓名;吉林市范围内网站若要转载,必须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如若违反,松花江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能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