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沙化土地治理 建设西部绿色屏障

14.06.2017  09:40
     我省是全国防沙治沙的重点省份之一。全省现有沙化土地70.4万公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45.8万公顷,主要分布于我省中西部的白城、松原地区和四平、长春市的部分县(市、区)。这一区域属于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带,是科尔沁沙地、嫩江沙地和苏打盐碱地的重要分布区,由于气候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该地区土地沙化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是全省主要的风沙源区。 

  多年来,我省一直把沙区环境治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全省认真实施各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制定各项防治和保障措施,全面落实  “十二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广泛发动,精心组织,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经过沙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国家林业局与省政府签订的16.1万公顷沙化土地治理任务,取得了阶段成效。沙区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一个区域性的防风固沙林体系初步建成。根据2014年全国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我省沙化土地面积比2009年减少了3566公顷,年均减少713.2公顷,实现了整体稳定,逐步逆转的良好局面。

  实施“十三五”规划以来,我省继续按照国家和我省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和美丽吉林建设,以深入实施第二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的规划为统领,以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大力开展防沙治沙工作,  目前已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84万亩,完成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27万亩,完成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8万亩,完成防沙治沙专项资金造林3万亩,进一步改善了沙区的生态环境。顺利地通过了国家对省政府“十二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

  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高位推动防沙治沙工作。为强化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防沙治沙责任意识,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我省全面推行了地方政府行政领导防沙治沙任期目标责任制,将防沙治沙目标纳入沙区地方政绩考核范围。在年初召开的全省春季造林和防火动员会议上对防沙治沙工作进行了专题安排部署,并下发文件规范防沙治沙工作,组织督查组深入各地督导,确保治沙造林工作顺利开展。沙区各级政府逐级分解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实施“一把手”工程,几大班子齐抓共管,有力地推进了防沙治沙工作。白城市实施了“双百万亩还林还湿”行动,一年迈出一大步,一年一个新成果。

  二、全民全社会发动,形成防沙治沙合力。加大防沙治沙宣传工作。抓住3月12日植树节、我省植树周、“6.17”世界荒漠化和干旱日的有力时机,利用多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对防沙治沙工作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营造上下联动的良好舆论氛围。注重发挥绿化委员会的作用,协调各部门统一认识,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住建、交通、铁路、水利、教育、牧业等部门各负其责,行业造林有声有色。驻吉部队、共青团、妇联积极动员,在防沙治沙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沙区不同区域确定区域建设重点,实行分区施策,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西部地区以沙化土地治理为主攻方向,中部地区以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为核心,把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补贴工程向沙区倾斜,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在“山上治本”的同时,积极推进“身边增绿”,重点开展创建示范村屯活动,辐射带动农村绿化,推进了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在实施国家和我省重点生态工程的基础上,各地都结合实际谋划实施本地的区域重点和重点工程,集中精力实施,带动面上工作开展。

  四、加强管理,提高造林质量。加强全过程的质量监管,严把造林各个关键环节的质量关,特别是强化苗木运输和使用的监管,就近育苗用苗,避免长途运输,保证良种壮苗,提高工程建设成效。推广专业队造林,提高规模经营水平。加大省级营造林质量检查验收力度,严把检查验收关,对历年造林不合格的地块限期补植补造,跟踪检查,把验收结果与政策兑现、政绩考核和表彰奖励挂钩。完善造林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使各地的质量意识普遍提高。依靠科技,科学规划设计、科学施工管理,加大科学研究和实用造林技术和抗旱造林技术的推广,提高科技贡献率。

  五、不断探索和创新,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组织各地在造林政策引导和机制创新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如从发展经济林入手,依托林地、沙地和湿地资源优势,发展种植、养殖、旅游等产业,增加经济利益。实行造育结合的林苗一体化经营,调动造林积极性。深化  “绿化美化村屯,建设绿色家园”活动,把造林与惠民结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组织各地探索筹集社会资金,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开展各种评比表彰活动,推动造林和防沙治沙工作的发展。

  六、坚持以法治林,加大管护工作力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规,加大对防沙治沙建设成果的保护力度。为遏止沙源蔓延趋势,各地划出重点防治区,严禁在区域内取土、采挖药材、放牧和开荒种地。加强管护队伍建设,构建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加大执法力度,继续推进林地清理回收还林行动,坚决打击侵占蚕食林地、滥砍盗伐林木的违法行为。加强沙区林草植被防火工作,及时宣传、部署,对重点区进行重点监护,保护好造林成果。

  我省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防沙治沙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西部生态系统还很不稳定,极易逆转,需治理的地块立地条件越来越差,资金投入不足,造林比较效益明显偏低,农民造林积极性不高,管护工作压力较大,部分地块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

  按照当前国家和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针对我省防沙治沙的现状,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防沙治沙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以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建设沙区绿色生态屏障为目标,以巩固和提高现有防沙治沙成果为重点,以国家重点造林工程和省级清收还林为依托,以机制、科技创新为动力,努力增加林地面积、提高林分质量,完善防护林体系,提升防沙治沙建设成效和活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总体目标是:通过大力推进植树造林、退耕还草还湿、合理调配生态用水等措施,增加林草植被,强化工程管理,提升防护体系效能,力争到2020年,完成沙地土地治理面积150万亩,使我省沙区生态状况逐步好转。

  重点抓好六项工作:

  一、落实责任,加大行政推力。从完善防沙治沙责任机制和督查机制入手,把防沙治沙纳入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国家与我省签订“十三五”防沙治沙责任书后,与各地各单位层层签订防沙治沙责任书,将防沙治沙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各单位,落实到地块人头。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防沙治沙合力。要加强督促检查,完善制约机制,确保防沙治沙工作扎实开展。

  二、统筹推进,确保全面完成任务。依托林业重点工程,实现重点突破,统筹兼顾,总体推进。结合清收林地还林,统筹抓好国家和省各项重点造林工程建设。大力实施三北五期工程,重点向防沙治沙倾斜,建立省级防沙治沙资金示范基地,发挥骨干示范作用,推动沙区综合治理进程。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加快推进退耕还草还湿步伐,共同做好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工作。

  三、加强督查,严把造林质量关。按照“质为先”要求,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级有关技术规定,加强防沙治沙全过程的质量监管。严把林业重点工程作业设计、苗木、整地、栽植、抚育等质量关。加大重点造林工程的检查验收力度,在各县(市、区)全面自检的基础上,组织省级营造林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省级造林质量核查验收,对没有完成年度治理任务的单位限期补建,对不合格地块限期补植补造,并跟踪检查,将验收结果作为政策兑现、政绩考核和奖惩的依据,提高防沙治沙质量。

  四、依靠科技,确保治理成效。把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贯穿于防沙治沙的全过程,向科技要质量,要效益。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乔灌草相结合,注重良种壮苗的培育,科学设计、施工,加强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应用实用造林技术,探索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防沙治沙示范基地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防沙治沙科技含量,提高治理能力。

  五、创新机制,增加治沙活力。在防沙治沙的政策引导和机制创新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防沙治沙。注重把防沙治沙与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下,从发展具有经济效益的乔灌木林入手,依托林地、沙地和湿地资源优势,发展种植、养殖、旅游等产业,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提高防沙治沙的经济效益,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增强防沙治沙的后劲。在治理模式、政策引导、机制和科技创新上探索经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六、依法管护,巩固治理成果。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一手抓治理,扩大植被面积,一手抓执法监督管理,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现象,严守沙区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沙化源头,加大重点区域的保护力度,严禁一切破坏植被行为,通过大自然的自我修复,逐步形成稳定的沙区生态系统。加强管护队伍建设,加强依法治理和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破坏、蚕食、侵占林地绿地的行为,保护好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于斌成)

防治荒漠化 建设绿色家园
     防治荒漠化 建设绿色家园   ——纪念第林业厅
加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 筑牢沙区生态安全屏障
     加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 筑牢沙区生态安林业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