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区森林得修复山川呈秀美

14.05.2018  09:02
  

重建后的青川县板桥乡 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摄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10周年。

  来自震区的消息,四川累计启动72个震后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高达106亿元。目前,震区野生大熊猫活动恢复至震前水平,灾区生物多样性达到震前水平,448.87万亩震损林草、148.5万亩受损大熊猫栖息地全部恢复,39个重灾县的森林覆盖率等关键指标恢复或超越震前水平。

  这是地震灾区交出的成绩单。更为难得的是,生态重建大力营造生态经济兼用林、特色经济林,建成林业产业基地1273万亩;到2017年底,39个重灾县实现生态旅游直接收入81.7亿元,当地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得到提升。

  10年,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让数万生命陨落、数十万人流离失所,也给灾区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地震导致全省39个重灾县损失林地493万亩,损失活立木蓄积1958.2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下降1.87个百分点。昔日青山满目疮痍。

  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灾情未息,即开始布局震后生态修复,重塑人类和当地珍稀物种的家园。

  灾后生态修复既包括林草植被和大熊猫栖息地恢复,也包括林区水电路通信、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基层森林管护站点等基础设施修复,重灾区卧龙特区重建还包括学校、医院、民房等各项民生设施建设。国内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也没有相关先期研究和工作预案。与此同时,震区地貌和地质条件特殊,山地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

  抗震救灾应急抢险任务基本完成后,四川省林业厅立刻投入生态修复重建工作,围绕省政府“10+1”重建规划总体部署,牵头编制《四川汶川地震灾后生态修复重建规划》,积极协助编制国家生态修复总体规划。2008年10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环境保护部、农业部、水利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四川林业各项恢复重建任务全部纳入其中。

  围绕规划,全省陆续启动震后生态修复项目72个。

  为尽快恢复灾区林木种苗生产供应能力和水平,四川大力重建因灾受损的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种质资源收集区和试验林、示范林,加大灾区急需苗木的调剂力度。灾区累计完成林木种苗灾后重建项目66处、规模3.1万亩,恢复重建苗圃用房2.5万平方米,增加审(认)定良种20余个,调剂苗木5000余万株、种子60余万公斤,林木种苗供应能力达到年出圃1亿株。

  根据地震造成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各种破坏类型及灾区立地条件,各地采用先恢复、后提高的原则开展人工造林植被恢复。对人为可及、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工程措施辅助,通过人工植苗进行恢复;对稳定性较差的滑坡体等地段,实施土石方加固、挂网护坡、土方铺填等工程措施后,再行人工植树种草。立足发挥自然力,各地对符合封山育林条件的受损林地尽可能采取封禁保护措施,实行封禁保护与补植补造相结合,加快植被恢复进程。灾区共完成人工造林133.35万亩、封山育林241.18万亩。同时,积极争取利用国际资金和先进技术理念,开展灾区治山和森林植被恢复,累计获得贷款、无偿资助近6亿元。

  目前,灾区震损林草全部恢复,39个重灾县的森林覆盖率等关键指标恢复或超越震前水平。

  地震灾区位于四川省自然保护区集中分布带,地震造成86.1万亩大熊猫栖息地毁损,占全省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的3.24%;潜在栖息地毁损2.9万亩,占全省大熊猫潜在栖息地总面积的0.56%。全省将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作为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坚持“原地恢复为主,异地恢复为辅;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省林业厅先后派出15批、45人次,赴汶川、北川、安县、什邡、都江堰、彭州、平武等大熊猫栖息地恢复重点地区督促指导。震区18个受灾大熊猫分布县林业局和27个受灾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采取差别化恢复措施,148.5万亩受损大熊猫栖息地全部恢复。最新监测显示,灾区大熊猫迁移和交流已基本摆脱地震影响,大熊猫已度过震后危险期,活动恢复至震前水平。

  全省加强灾区森林、湿地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恢复建设,投入资金18.4亿元,用于保护管理设施设备恢复重建,累计完成业务用房(含维修加固)8.42万平方米、道路951.6公里、通讯线路328.80公里、供电线路343.65公里,保护区巡护、监测、宣教等各项工作正常开展,保护管理能力较震前大幅提高,灾区生物多样性达到震前水平。

  各地还将发展林业产业作为灾区发展振兴的重要举措,立足山区特点,大力营造生态经济兼用林、特色经济林,共建成林业产业基地1273万亩,林产加工业恢复发展。灾区各地结合植被恢复和基础设施重建,大力开展生态旅游景观及设施修复,截至2017年底,39个重灾县实现生态旅游直接收入81.7亿元。

  灾区共落实林业基础设施恢复项目466个,恢复林区业务用房99万平方米、林区水电路通讯线路3777公里、瞭望台187座。各地加大对林业工作站、科技推广站、森防检疫站、森林派出所等基层站点基础设施建设,完成200个基层保护站和管理站重建,基本扫除管护盲点。加强职工住房、林区道路、输电线路、给水管道、通讯线路等民生工程建设,解决了灾区162个基层站点供电问题和4833名林区职工饮水问题,改善了7886名职工办公条件和1584名职工周转住房条件,林区生产生活条件达到并大多超过震前水平。

  及时修复生态,再造秀美山川。站在新的起点,震区生态更优、山川更美的未来值得期待。(张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