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新春图

01.04.2016  05:49

      白山的初春,乍暖还寒。3月11日一大早,记者乘车从白山市出发,沿宽阔平坦的道路,一路北行。20多分钟后,汽车驶进了白山市江源区大华村。

      虽然刚刚过完“二月二”,但许多人已匆匆上路,或在奔驰的车辆上,或在春意盎然的蔬菜大棚中,或在风景如画的冷水鱼养殖基地里。一年之计在于春,那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勾勒出了一幅人勤春早、生机无限的新春图。

      满园绿色

      走进大华村刁竹军夫妇的“老山芹”种植大棚内,一股独特的山野菜清新味道扑鼻而来,几位农民蹲在地间一边摆弄着鲜嫩翠绿的山芹菜,一边向全村的“技术推广员”刁竹军讨教各种问题。

      “‘老山芹’俗称黑瞎子芹,是一种珍稀的药食同源山野菜。现在市场批发均价每斤24元。这已是第四茬了,供不应求。”刁竹军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这是我们种植‘老山芹’的4个大棚。当初建设的时候,政府给予了购买钢筋、水泥的优惠政策,为我们省了不少钱。政府还帮我们开展宣传,提高了消费者的认知,希望以后可以卖到全国各地!

      刁竹军原是一家农业种植公司的技术人员。5年前,村里成立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他看好家乡山野菜的发展前景,就辞掉了工作,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潜心研究起了“老山芹”的种植技术。

      野生“老山芹”生长在深山里,对土质、气温和湿度有着非常苛刻的环境要求。那段时间,刁竹军只要有时间就往山里钻,有时一待就是一整天。山里露气大又冷,中午都吃不上热乎饭。功夫不负有心人。本应每年四五月份在深山老林里采摘到的珍稀山野菜,经他4年多的人工育苗、试种植,终于在年前培育成功并采摘。将“老山芹”搬上百姓节日餐桌的背后,是刁竹军家里堆积起1米多高的“‘老山芹’栽培手记”……

      “老山芹”一经上市,立刻受到消费者追捧,不仅在白山市站稳了脚根,还销往长春、沈阳等地。刁竹军告诉记者,他们明年将扩大种植面积。

      大华村的致富经就是“依靠科技,培养缺货”。村主任潘胜军告诉记者,大华村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他们利用新技术种植有机蔬菜,产量多,味道好,深受消费者喜爱,绿色种植使农民增收呈阶梯型增长。

      水清鱼跃

      离开大华村,记者又来到了江源区石人镇海拔821米的“八里坡”国家级良种场——白山市森源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冷水鱼繁育基地。总经理徐有国介绍,公司成立于2005年,总占地7000平方米,培育良种细鳞鱼、花羔红点鲑、美洲鲑、金鳟、虹鳟、鸭绿江茴鱼等珍稀濒危种类。省水科院专家组每月都会定时来这里指导工作。公司目前正在湾沟镇小四平村建设东北三省最大、品种最全的野生鱼人工良种繁育基地,预计年末投入使用。

      徐有国出生在“八里坡”,16年前下海经商,经营一家养牛场。10年前,经朋友介绍,徐有国对珍稀濒危冷水鱼养殖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徐有国变卖了养牛场,决定在拥有原生态温泉水质的“八里坡”投资建场。

      从不断摸索到逐渐完善,徐有国一路艰辛一路荆棘。建场之初,仅测试水质、水温变化就用了两年时间。在规模化繁育鸭绿江已频临灭绝的两大土著鱼种——花羔红点鲑、鸭绿江茴鱼的过程中,徐有国每天和技术员在实验室至少呆上15个小时以上。天道酬勤。经过10年的试验研究、精心培育、细心呵护,他的养殖事业初见成效。在徐有国的繁育基地里,被誉为东北“长江刀鱼”的鸭绿江茴鱼卵的孵化率从野生状态下的3%一跃达到55%。

      2015年,为增加水生生物种量、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白山各地政府在本区域重点水域进行了冷水鱼增殖放流。徐有国繁育的40万尾冷水鱼苗全部被政府收购用于放流。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说起未来,徐有国有许多计划:他要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加入到冷水鱼养殖行业,将冷水鱼养殖规模化,让这些冷水鱼登上百姓餐桌,让全国各地游客能品尝到东北水生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