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产业创新在路上
这两天,吉林化纤集团碳纤维公司的员工们特别忙:这边厢,用于军工、航天的1K碳纤维原丝和用于民品的12K碳纤维原丝已连续数月加班赶活,就连俄罗斯客商也跑来首次“淘”走了150吨“12K”;那边厢,A生产线刚完成提产改造,产能将提高一倍,物料成本将下降15%左右。与此同时,另两条生产线也在等着提产改造。“我们的碳纤维原丝产量是3年迈出3大步:2013年453吨,2014年1116吨,今年目标2400吨!”该公司销售主管马仁龙向记者甩出这三组三级跳般的数字后,就匆匆忙工作去了。
与往年相比,在外部环境趋紧的形势下,正是因为有了一大批像吉林化纤碳纤维公司这样的明星企业和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才使得吉林市的工业经济曙光渐亮。
自去年被列为产业创新示范区试点城市以来,吉林市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试点工作的政策措施,打出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创新技术体系等一系列旨在推动新一轮振兴发展的组合拳。市委、市政府自我加压,强化科学统筹,突出服务职能,通过制定《关于推进全省产业创新示范区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产业创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我们就是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增强经济运行内生动力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该市工信局副局长李宏说。
在增量布局上,该市向实体经济倾斜,去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30亿元,同比增长15%;该市9大产业集群共净增企业161户,产业集群内企业达到492户;在这9大产业集群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7%,以规模化、集约化产业集群为特征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正在形成。
在存量挖潜上,该市不断加大工业技术改造力度,通过异地重建、设备更新、工艺改进、技术攻关和拉长产业链等手段,让老企业脱胎换骨、焕发青春。2014年,投入技改资金890亿元,占工业总投资的62%。目前,已有晨鸣纸业环保搬迁重建、中油吉化柴油质量升级等6个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建成投产。
在产品升级上,该市协调省有关部门,对102个产品创新项目给予8093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并从市本级财政拿出相应的配套资金兼“种子”基金,以带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集体跟进。于2014年5月建成试生产的民营企业吉神化工,在政府的扶持下,总投资25亿元从德国引进国际先进的环氧丙烷成套设备,不仅能生产出国内纯度最高、质量最好的环氧丙烷产品,同时还能将过去运用传统工艺时当成废水白白处理掉的丙二醇和丙醇单甲醚两种化工原料回收,仅此“废物”利用,达产后,每年就能为企业多创效益2.2亿元。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年产30万吨环氧丙烷项目,达产后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亿元,还能为吉林市牵出一条以环氧丙烷为基础原料的聚醚类产业链。
在政府服务上,该市进一步实施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项目226项,精简幅度达35%;实施重点项目并联审批流程再造,压缩审批时限60%以上。与此同时,他们还搭建和完善市场开拓、小额贷款、创业孵化、产品营销等服务平台,使服务范围覆盖到全市90%的中小企业。2014年,仅银行、企业和担保公司对接一项,就使金融机构净增工业贷款40亿元,市区担保公司担保额突破100亿元。
全方位、持续不断的产业创新,让吉林市工业经济的“筋骨”愈发强壮,化工、农产品加工、冶金、汽车和医药5个支柱产业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石化产业围绕“聚”字做文章,分别以中油吉化和吉林龙潭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主线,形成聚合效应。农产品加工产业围绕“深”字做文章,通过重点发展以东福米业为代表的有机米、以吉林黑毛牛集团黑牛养殖项目为代表的精品肉、以吉林永德兴公司年产片剂5亿片项目为代表的长白山功能保健品,进一步提升加工深度,提高加工水平。冶金产业围绕“特”字做文章,大力推进铁水连铸模式特色工艺、70万吨特种钢材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及钼、镍等有色金属特色化发展,给老企业注入新活力。汽车产业围绕“新”字做文章,通过谋划和启动新车型项目、拓展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及新领域,使整个汽车产业实现整体升位。医药健康产业围绕“优”字做文章,突出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及保健食品提纯深加工,研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以优异的品质,赢得市场。2014年,该市医药健康产业实现产值101亿元,同比增长18.6%,成了该市工业经济的一匹“黑马”。(记者毛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