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江区现代农业发展持续刷新“现代标准”
【大数据】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0.9亿元,是2010年的1.5倍,年均递增5.52%。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户,其中,省级5户、市级29户。农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72户。粮食总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3万吨。菜田面积达到1.1万亩,蔬菜总产量3800万公斤。标准化综合养殖示范区现有规模养殖企业9户,养殖量达到5万头(只)。
农业转型——变单一种植为复合型产业。
为满足城乡的多种需求,提高农民的收入,浑江区积极探索城乡一体、亦城亦乡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其中,与上海大山合集团的成功合作即是范例。他们携手组建白山分公司,以食用菌产业为主导,经营各类农、林、特产品。分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标准化生产基地+农户”的模式,用工业化、标准化的理念指导食用菌生产,产业规模达600万袋。
“在这里工作,风吹不着,日晒不着,既掌握了技术,又有了稳定的收入。”在大山合食用菌产业园香菇大棚里,浑江区六道江镇东村村民宋小华一边把采摘下的香菇往筐里放,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
食用菌园区是大山合白山公司倾力打造的样板工程,也是公司的标志性工程,自项目成型以来,香菇产量稳固提升。
为确保质量,公司专门派出两名技术人员传授技术。这种全程式跟踪服务,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香菇菌棒经一冬的养菌后,摆入出菇大棚,要经脱袋、注水、梳蕾、采摘、分选、保鲜等多项程序,每一项都要细心呵护。工人们介绍说,现在反季节香菇品质好,销路宽,产品供不应求。
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是大山合集团为确保土地流转的农民优先就业的措施之一。马玉香家里原有5亩多地,土地流转后,成为这里的一名员工,她说,作为大山合一名员工,心里挺踏实,有时加班加点,工资也开的多,在香菇采摘旺季,工作虽然辛苦点,但心里还是高兴的。
“有浑江区经济局扶持,帮俺找项目,大山合公司跟踪服务,提供食用菌和新技术,俺对种植木耳有信心。来年再组织五六户村民成立合作社,一起种植木耳,好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家住红崖镇红新村村民郑宪波说。
过去靠种大田生存的郑宪波,2014年种植木耳尝到甜头。经白山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担保,“大山合”为其提供了4万菌棒,使5亩木耳种植地有了“幼苗”。郑宪波种植4万袋木耳,纯收入达2万多元。
产业园远景可期:着力推进工厂化企业联盟,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入驻园区,在两至三年内建成东北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场,提高议价能力,共同维护企业和菇农利益;创造食用菌文化品牌,建设长白山菇菌博物馆和长白山食用菌研究院,挖掘菌类文化,举办菌类烹饪美食活动,使食用菌产业向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业发展,融入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倡的“一荤一素一菌”健康饮食实践中。目前,大山合集团公司已推出蘑菇精、蘑菇酱、休闲保健系列食品100余种。
伴随着特色经济的起步,浑江区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登上新台阶:全区有2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被确定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分别是3150万吨香菇种植扩建项目和中天农业蔬菜生产示范园区。
2015年区内的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5户和29户。同时,组建农业合作社172个。还建成“一村一品专业村”14个,专业乡镇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