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长春留OR不留

08.12.2014  08:31

    ■写在前面

  刚刚过去的两个月,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尤为关键,因为,毕业面临着找工作。年终又至,招聘季渐渐退去,有人收获了秋的硕果,也有人带着无奈步入了冬天———一纸OFFER(录用通知)划分了他们的季节。

  每年此时,本报的版面上都报道毕业生求职的那些事儿。今年,这样的日子又一次到来,今年我们的报道主题是什么?经过一番思考,这一次,我们决定,求职从长春这座城市说起:留下还是不留。

  接下来的日子里请关注我们的报道,关注长春版的“职来职往”。

  无论如何都要留在长春,这是一所省属重点大学大四女生郭亚军在这个求职季里唯一不变的信念。但是,过去这段时间的求职历程,恰恰让她感到迷茫和挣扎。

  昨日下午,郭亚军来到了与记者相约的咖啡馆,摊开了她的几篇求职日记,日记记录着她的求职经历以及她在这条路上不断修改的底线和心情……

   ■几篇求职日记

  10月10日 不是“211”、“985”,OUT

  我和男朋友的家都在长春,毕业后留在长春,是我们俩以及各自的父母达成的共识。从9月末开始,我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找工作上了。

  我是个理科女,学的是光电专业,我的工作目标是:最好是与专业对口的国企、五险一金、有双休、实开工资2000元,这就足够了,但工作地点一定要在长春。

  前些天,有不少企业来学校招聘,我一眼就认准了一家长春的国企,工作地点在高新区,岗位是光学工程师,工资2500元~3000元,有五险一金。我连忙去投简历,招聘专员看了我的专业技能、成绩单后挺满意的,现场拍板要我了,让我回去等消息。可直到今天,也没有收到任何消息。打电话过去问,人家说,这次他们招聘的都是“211”、“985”高校的毕业生,因为我们学校不是,所以,我OUT(出局)了。

   10月14日 只招男生,OUT

  这几天,我一直在浏览各个学校的就业信息网,但没再看到对口的长春国企的招聘消息。于是我就想,实在进不了大企业,要是待遇差不多进个私企也行啊。

  终于有一家长春的私营光电公司来我们学校招聘了,而且招聘量还挺大的,到现场打听得知,这是我们的一个校友开的公司,我挺高兴的,觉得肯定有戏。可是一看要招聘的岗位和我的专业有关的,也仅有镀膜工人这个岗位,转正后月薪2000元,有五险一金,但要求是男性。

  我又被当头泼了一瓢冷水。尽管如此,我还是把简历递了上去,万一他们想通了觉得招个女生也行呢?一周过去了,身边被校友开的光电公司聘用的同学都接到通知了,果然,全是男生,我心里清楚,我又一次OUT了。

   10月20日 没有五险一金,OUT

  我接着跑招聘会,这次是一家电子公司,岗位是制作编码器等产品的技术员,要求挺高,英语四级、计算机国二都要过,连专业课成绩都要求排在前面。他们看了我的简历,简单面试后对我挺满意,心里暗爽,这回有底了,可是,谈到工资待遇的时候,我心里又凉了———实习期1500元,转正后才2000元,没有五险一金,一个月要上26天班,其他的补助什么的都没有。我在一个辅导班当兼职老师教小学生写作文一个月还能赚2000元呢,而且时间还自由,这份工作待遇实在是不行,这次,我把他们OUT了。

   12月7日 我,OUT

  11月末的时候,我又跟着同学去了几场“211”大学的大型招聘会,我们一份简历都没投出去。最后一次从招聘会回来,我已经麻木了,底线一改再改,问题却一个接着一个,我开始怀疑,自己当初找工作的初衷到底是什么。但是看看我的同学,除了一大半考研的、一部分签到南方的,剩下这些想留在长春本地工作的,尤其是女生,基本没有着落,我们都很纳闷,到底大把大把的长春企业都去哪了?为什么就没有一家能容下小小的我?

  不过,随着招聘热潮过去,我也开始反思自己了,可能现在的我,更适合考研,到时候增加了自身的含金量,找工作的范围会更宽。

   ■一份调查问卷

  292名毕业生答卷 只有30%想留在长春

  分享过郭亚军挣扎的本地求职历程,回头再看看日前我们做的长春几所本科高校大四毕业生的一份题为《毕业了,如果选择就业,你是否愿意留在长春打拼未来?》的调查问卷。

  问卷中,“你更倾向于到何地工作?”这一题目,292名答题者中,只有89人选择“留在长春”,仅占总票数的30%,选择“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工作”的人数却是最多的,有117人。

  大四毕业生崔智斌虽然是个土生土长的长春人,却选择了去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工作,他说,长春的就业机会确实少。而毕雨老家在四川,他坦言,初到长春时他“恨透了这里”,“不繁华,还有漫长的冬季。”但经过几年大学生活,他习惯并爱上了这座城市,“人很善良,生活节奏很舒缓。”于是,大四招聘会上,他成功被一家长春的传媒公司录用。 本报记者 赵实 实习生 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