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对比田”折射供给侧改革
在长春农博园内,有一个特别的池塘,里面种的不是花草,而是一片水稻。眼下,这池水稻已经成熟,微风掠过,空气中仿佛飘着淡淡的米香。“这是一片展示对比田,面积1000平方米,今年共有17个品种的水稻在这里试验种植并展示。”农博园水稻种植区负责人姜晓明告诉记者。
为什么要将这么多品种的水稻放在一起展示对比?除了可以直观地看到植株高矮、粗细不同,还有什么更深层的意义?
“这个展区主要是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耕作方式的展示与示范,尤其是新品种,其优劣一目了然。各地都有自己的‘小气候’,引进一个新品种,我们都是通过试验性小范围种植监测种子的适应性、作物生长期的田间反应、产量对比等,经过专家鉴评之后再扩大种植面积,经过两年以上可进行推广。这样做,可为农民省去漫长繁杂的筛选过程,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吉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凌凤楼介绍说。
致力于水稻品种优质化,是近年来政府、科研院所以及广大种植户一直努力探索的,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缩影。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仅要“吃得饱”,而且要“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健康。
作为农业大市,长春市粮食资源丰富,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00亿公斤阶段性水平,其中水稻产量为17.5亿公斤左右,在追求稳产增产的同时,如何让水稻品质更优,让长春大米在更广阔的市场赢得优势,是省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绿色优质粮油有效供给必须做好的一项课题。
“我们在水稻品种选育上,已由追求产量进入到追求优质的阶段。”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周广春告诉记者,他们一改过去思路,正致力于研发适于规模航化作业、口味更优、抗性更强的水稻品种,从而提升竞争力。农博园水稻对比田里,展示的都是行业内具有前瞻性的品种,许多水稻品牌企业、种粮大户、合作社定期和他们沟通,采购水稻新品种。
“以前鉴别水稻品种好坏都得靠自己琢磨,掐掐叶、看看穗,倒伏了就是不好。另外,施肥、防虫都是雇人干,用料多不说,人工费也不少。现在我知道了,选择品种太重要了,这里面学问大着呢!我也不自己弄了,直接听专家的,每个品种都有它自己的一套田间管理办法,直接照办就行,省时省力不说,种出来的水稻产量高、米质好!”在水稻对比田旁,来自德惠市大青咀镇王船口屯的农民李胜利对记者说。
品种,是世界公认的影响大米品质的第一要素。日前,德惠市荣获“中国优质小町米之乡”称号,品种“功不可没”。“德惠市水稻品种选育有着较强的科技支撑,稻米协会与吉林省农科院、长春市农科院、通化市农科院、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育种单位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以保证品种不断更新,品种质量不断提高,为‘德惠小町’发展提供可靠的种子保障。”德惠市稻米协会会长赵明柱告诉记者,在德惠市80万亩的水稻面积中,有75万亩为秋田小町、吉粳88、吉粳511、吉大718等千粒重在18~22克以内的优质小町米。
近日,在吉林省第八届优质食味水稻品种鉴评结果发布会上,由吉林省农科院选育的吉粳515荣获一等奖;吉农大538、通禾66、吉粳528、吉农大138分获二三等奖。“此次选育的5个水稻品种,不仅食味优良,增产效果也很明显,平均10吨稻谷可产出7吨大米,相较于其他产米低于5吨的品种来说,增产达20%,而成本降低了50%。”凌凤楼说,这些空间都是留给稻农和企业的利润空间。未来,他们还将引进世界各地水稻品种的优质基因,研究聚合新品种,为全省大米品牌建设提供品质保障和品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