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5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4万平方公里——水利部水保司负责人解读《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
日前,国务院批复同意《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当前我国水土流失情况如何?规划明确了哪些目标和重点项目?如何确保规划顺利实施?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就规划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
刘震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94.9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0.72%。目前,全国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积已达到107万平方公里,累计综合治理小流域7万多条,实施封育保护80多万平方公里。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累计有38万个生产建设项目制定并实施了水土保持方案,防治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
2011年5月,水利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林业局等部门,启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的实施对于加快水土流失防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介绍我国水土流失防治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时,刘震说,规划确定的近期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万平方公里,其中新增水蚀治理面积29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8亿吨。远期目标是:到2030年,建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4万平方公里,其中新增水蚀治理面积86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15亿吨。
在问及规划确定了哪些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地区和治理项目时,刘震介绍:规划依法划分了23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17个重点治理区,并以此为基础,以最急需保护、最需要治理的区域为重点,拟定了一批重点预防和重点治理项目。
重点预防项目包括:重要江河源头区水土保持预防项目,涉及长江、黄河、淮河等32条江河的源头区,以封育保护和生态修复为主,辅以综合治理,以治理促保护,控制水土流失,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构筑生态屏障。重要水源地水土保持预防项目,涉及丹江口库区、密云水库等87个重要水源地,通过封育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清洁小流域建设及滨河(湖、库)植物保护带和湿地建设,形成以水源涵养林为主的防护体系,以减少入河(湖、库)的泥沙及面源污染物,确保源头活水,维护水质安全。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保持预防项目,涉及北方农牧交错和黄泛平原风沙地区,实施大面积封禁治理和管护,保护现有植被和草场,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增强防风固沙功能,辅以坡耕地、侵蚀沟道、沙化土地治理,达到减少风沙危害、控制水土流失、保障区域农牧业生产的目的。
重点治理项目包括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侵蚀沟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等项目。
刘震说,规划的落地实施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予以保障: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各级政府把水土保持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切实落实规划目标任务。健全法规体系,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有关法律法规,完成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修订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逐步建立并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水土保持投入机制。同时,要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地方各级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健全责任落实情况的监测评估体系。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水土保持科技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