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水利厅应急工作组完成震后应急救援和灾情复核工作
第一时间投入应急抢险
由区水利厅副厅长巩同梁带领的吉隆组,于26日抵达灾情较重的吉隆镇后,立即投入 电力抢修、水利设施震损排查、饮水设施应急修复、堰塞湖监测等抗震救灾工作。地震造成吉隆县口岸水电站输电线路导线断裂,部分电杆基础倾斜、横担变形,变压器漏油,发电机组温度偏高,电站水工建筑物损毁等。口岸电站供电一度中断约48小时,给吉隆抗震救灾工作造成较大影响,也给灾区群众正常生活带来不便,工作组在集中水电抢修人员对吉隆镇电站1号机组故障进行排查和维修、踏勘电站取水口的基础上,积极组织水利、电力等多方力量开展抢修保通工作,并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对输电线路全线进行检查;二是及时对导线断裂部位进行应急处理和恢复;三是对漏油变压器进行注油;四是对发电机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消缺处理;五是对地震中毁坏的机电设备和配件进行统计并同相关厂家联系,尽快将紧缺设备发运到现场;六是组织水利电力人员向已建成的灾区临时安置点帐篷架设电线、安装照明设施等。经过50多名人员通力协作抢修,于4月27日开始恢复吉隆县城供电,4月28日18时向萨勒乡所在地临时安置点供电,19时30分向吉隆灾区安置点供电。
由区水利厅副厅长王及平和扎西平措带领的聂拉木县工作组安排检测人员第一时间对聂拉木县城区饮水水源和冲堆河进行水质取样,并按照前线指挥部意见,开展聂拉木县北部几个乡镇的灾害调查。4月27日,工作组开展了聂拉木县城供电站和供水源的隐患排查。承担县城供电任务的聂拉木县老电站和新电站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经过多日的奋力抢修,灾区开始恢复正常供电。
评估分析堰塞湖险情,引导舆论导向,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吉隆县工作组在吉隆镇下游约11公里处,发现因地震造成山体滑坡形成一处堰塞湖,滑坡堆积体约100万立方米,堰塞湖平均长度约800米,宽约35米,平均水深约20米,估算库容约28万立方米。巩同梁带领吉隆县工作组查看堰塞湖出口流量及水位变幅情况;4月27日和武警水电三总队专家组共同查勘吉隆县吉隆镇堰塞湖,现场分析堰塞湖形成的地质原因,评估下一步的发展趋势及安全风险。鉴于堰塞体顶部右侧已形成宽5米、长150米的过流通道,下泄流量近20立方米每秒的现状,工作组果断做出了堰塞湖基本稳定、安全风险可控的判断,堰塞湖暂时不需做处置,并明确当前首要任务是打通至口岸的道路。为确保不出现突发情况,工作组和武警水电三总队达成一致意见,若抢修道路期间出现地震、暴雨等地质灾害造成堰塞湖险情加剧,武警水电三总队确保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处置。
安置临时供水点,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吉隆工作组在灾区临时安置点进行全面查勘,网格化测量高程,为临时安置点供电、供水、排水、管道铺设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吉隆县的水利水电抗震救灾服务人员达到55人,工作组检查了震毁较重的吉隆镇帮兴村、如卡村和热玛村等11个行政村的灾区临时安置点供水、供电情况,并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吉隆镇灾区居民临时安置点1700米供水管线应急施工,增加十几个取水点;检查吉隆镇饮用水水源点,查看沿途输水渠道震损情况。5月2日,运送车抵达灾区,这批物资包括直径110毫米的饮用水专用PE管3000米、直径63毫米的饮用水专用PE管1000米,以及配套焊接零件等。
积极联络,全力协助转移在尼泊尔的中方水电建设者
那苏瓦卡里水电站是尼泊尔境内垂树里河最上游的第一级水电开发项目,由三峡集团所属中水电力对外公司以工程总承包形式承建,由中国电建集团公司所属水电七局承担施工任务。该电站在地震中遭受严重损失。4月26日14时,西藏自治区有关方面指派三名救援人员徒步从国内到达那苏瓦卡里水电站项目现场,协助开展救援工作。截至4月27日,依然有253名中方员工被困现场。4月28日,巩同梁接到自治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了解中国援建尼泊尔水电站基本情况的紧急任务后,第一时间与国家防总及水利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取得联系,并及时将所了解情况上报指挥部,为29日我国连续派出10余架次直升飞机成功从尼泊尔转移200多名参建人员发挥了积极作用。
准确评估损失,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灾情发生后,区水利厅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安排部署水利抗震救灾工作。第一时间向日喀则市、山南地区、阿里地区防办以及离震源较近的9个县电话了解情况,并下发《关于及时排查水库冰湖等震损情况的紧急通知》,要求及时了解辖区水库、水电站等水利设施及冰湖运行情况,排查水利工程安全隐患、河岸山体滑坡和堰塞湖等。区水利厅召开多次会议,就有关任务进行安排部署,5月2日凌晨,区水利厅地震损失评估工作组前往日喀则市开展灾情评估工作。工作组抵达日喀则市后立即与市、县(区)水利局的同志一同工作,在前期大量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尼泊尔“4.25”地震日喀则市水利设施震损情况报告》。5月3日,区水利厅地震损失评估组和日喀则市水利人员复核灾情,应急抢险和灾情复核评估任务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