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贯长虹的战歌——重读东北抗日歌谣
东北抗日的歌谣,突出特色是强悍的战斗力,字里行间充满了振奋人心的感染力,句句穿透出必胜的坚信力,因应时而生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不朽诗篇——它是白山黑水特定地理环境和抗日战争特定历史背景下孕育出来的神圣诗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簇奇葩。
油画《苇荡深处》图片来自华声论坛
东北抗日的歌谣,突出特色是强悍的战斗力,字里行间充满了振奋人心的感染力,句句穿透出必胜的坚信力,因应时而生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不朽诗篇——它是白山黑水特定地理环境和抗日战争特定历史背景下孕育出来的神圣诗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簇奇葩。
抗日战歌始于“九一八”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华战争。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就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号召东北人民奋起抵抗,赶走日本侵略者。9月24日,原吉林边防军署卫队团团长冯占海率全团官兵在永吉官马山誓师,通电宣布抗日讨寇。11月3日马占山将军在嫩江桥抗战,从此,东北各族人民相继举起了抗日义旗,拉开了抗日战争序幕,历经长达14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伴随抗日战争始终,抗日军民为了鼓舞斗志和士气,编写了诸多如《组织起来去冲锋》的抗战歌谣——“民国二十年,时在九月中,日本强盗来进攻。……前有义勇军,后有老百姓,组织起来去冲锋。”这些歌谣无疑已是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
不朽的战歌
抗战胜利以后,有数千计的抗战歌谣保存下来。1961年东北烈士纪念馆编印了《东北人民抗日诗词选》。该年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编印了《东北人民抗日歌谣选》,上世纪80年代各省、市、县出版的“民间文学三集成”各卷中也多有辑录,如抗联第一军诞生地的磐石县,就在“三集成”中搜集到30首抗战歌谣,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编的《歌谣卷》中辟有《革命历史歌谣》专栏,搜集到朝鲜族抗日歌谣七十余首。这些歌谣还散见于《民间文学》等报刊中。
从内容上看,歌谣多数是反映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抗联和民众抗日的,还有歌颂抗联和抗联英雄的和人民群众是如何支援抗联的,也有反映日伪统治时期人民反抗斗争镇压和剥削百姓的,以及反映东北各行各业抗击日伪政权和政策的,是日伪日期的真实写照。
从挖掘、记录下来的抗日战歌来看,其作者有的就是抗战将士,如杨靖宇、李兆麟、宋占群、冯志刚、李延平、吕大千等将领都曾编写过抗日联军各路军的军歌,还有很多将士编有《满洲游击队歌》等。有些歌谣是抗日民众及二人转艺人等编唱的,还有农民编唱的《农民抗日小唱》等和儿童编唱的《儿童抗日歌谣》等。东北抗战期间,很多爱国的左翼文化人士,他们当时在报刊上发表了抗战诗词,如金剑啸就曾在《黑龙江民报》上发表了长诗《兴安岭的风雪》。从搜集到的歌词中,同一首歌中有的词句有所变动,说明在广泛流传过程中,经过多人的传唱修改。东北抗战除了抗日联军外,还有东北民众救国军、吉林各路抗日义勇军、自卫军、辽东辽南和辽西义勇军等,还有在苏联境内组织的抗联教导旅……各军都有自己的军歌,如杨靖宇同志亲自编写的《东北抗联一路军军歌》流传很广,还有《反日大同盟》歌,各路军普遍传唱。第三路军还有《第三路军成立纪念歌》,抗日联军组织西征时,唱有《西征胜利歌》。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的有《全国抗战歌》《共产党有主张》等。这些歌曲忠实地记录和补充了那段抗战的历史。
这些歌谣大多是能唱的,抗日将士在战斗中、在操练时、在行军中、在宿营地时唱着它们,儿童们在站岗和游戏时唱着它们,民众在送粮的路上唱着,姑娘们在送郎参加抗日联军时唱着,二人转演员在抗联密营、伐木营和“棒槌营子”里唱着,就连满族妇女悠孩子睡觉和做刺绣活时也哼唱着,那时东北大地到处传唱着抗日的歌谣。
这些歌谣在那个历史时期传唱,如今我们记录下来,保存在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中,刻印在中国人民的记忆中,并将永久地传承下去。这些歌是不朽的,它告诫我们要不忘历史、不忘国耻。它警告那些侵略者,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团结战斗的歌
抗日是全东北乃至全国各族人民的事。其中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汉、朝、满、蒙各族人参加的抗日联军,还有各义勇军、救国军、游击队等。除汉族外,还有大量的朝鲜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同胞,此外还有很多旧军队的军人在爱国将领带领下,也纷纷投入到抗日队伍中。社会上工人、农民、商人、知识分子及妇女儿童也都参加了各种抗日活动。1931年日本侵占东三省后,对中国各民族人民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和剥削,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和武装斗争,各族、各界、各年龄段的人们团结起来,共同和敌人战斗。
战斗中人们把这些也编成了歌。如杨靖宇编写的《中朝民族联合抗日歌》,号召中朝民族:“崛起呀,中朝民族……只等着去冲锋。联合呀,中朝民族!……手携手打冲锋!团结呀,中朝民族!前进呀,中朝民族!……冲锋!”辽宁岫岩的满族歌谣有《大家团结救中华》:“大家团结救中华,团结起来力量大。”开赴战场时,将士们唱着《从军行》《上起刺刀来》《上前线》《组织起来去冲锋》,和鬼子战斗时,唱着《四季游击歌》和《革命十二月》,战斗胜利了,唱着《欢迎歌》。
歌谣中,人们由衷地歌颂抗日英雄,如歌颂杨靖宇将军的有《苍松翠柏万年青》——“苍松翠柏万年青,杨靖宇抗日是功臣。”《杨靖宇数第一名》——“满天星,数不清,东边道,出英雄,抗日英雄无其数,杨靖宇数第一名。”
东北抗日联军被称为世界上最艰苦的部队,他们常年战斗在冰天雪地中,武器弹药不足,缺衣少食,有时连野菜都吃不到,但是他们仍然保持着旺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有歌谣唱道,“喝口天池水,长双飞毛腿,扛起红缨枪,去打日本鬼”,“铺着地,盖着天,霜露当衣穿,风雨当饭餐,为了打日本,再苦也心甘”……
日本侵略者为了阻断人民群众和抗联的联系,强迫归屯,建立“部落集团”,人民群众对此极为痛恨:“说起归屯泪淋淋,东北民众们,痛恨日寇归屯”,同时不顾危险,仍然坚持送衣、送粮给抗联部队,这在歌谣中都有反映,如“妈妈做鞋底,闺女做鞋帮,送给咱抗联,穿上打东洋”,“抗联兄弟又饥又苦,快把粮食背上山”……日本在军事镇压的同时,还对人民进行经济统治,如给老百供应“更生布”穿,不许吃大米,吃大米就当“经济犯”予以镇压,这些在民众的抗日歌谣中都有记录。
抗日的歌谣,既表现了东北各族人民在日伪统治下,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发出的阵阵怒吼声,又是战斗的号角,反映了各族人民不屈的团结战斗的决心和军民鱼水深情,充满了对抗战必胜的信心。
千古绝唱的歌
东北抗日歌谣在那段战争年代,人人传唱,到处传唱,唱红了东北大地,唱出了抗战的胜利。今天唱起来,仍是意气风发、豪气万千,是可以流传下去的千古绝唱。这不只是因它记录了那段侵略和反侵略的历史,还因为它本身具有较高的民间艺术价值,在表现手法上可谓集东北民歌之大成。
他们的作者很多是东北各民族的普通老百姓,在创作这些歌谣时,没有矫揉造作,有的是内心真实感情的宣泄,每一首歌都爱憎分明、主题明确,就是“把小鬼子赶出去”。
歌谣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用的是当地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东北方言土语,听得懂,听一遍就记住了,很便于传播。
歌谣的载体,基本上是大众熟悉的民歌小调,利用传统的“十二月小唱”、“五更叹”、“农民小唱”、“秧歌帽”中“句句双”调等,还有历史传统的“孟姜女调”、“祭腔调”、“苏武牧羊”、“满江红”等曲调。这些曲调装入抗战的歌词,就成了革命歌曲,如:“十二月盼抗联”、“军属十二月”、“革命十二月”、“贫农四季歌”、“四季歌”、“农民抗日小帽”、“儿童抗日歌”等,这些民歌的曲调,人人能哼唱,填上词就能唱上口,加上利用民间顺口溜等押韵方法,便于记忆,宣传效果极强。
歌谣利用了民间传统的赋、比、兴、层递、重复、顶针续麻等修辞手段,而且用得十分自然。如用“比”的手法,“十冬腊月天,松柏枝叶鲜,英雄杨靖宇,长活在人间”,用“兴”的表现手法有《革命十二月》,“正月里来正月正……三月里来三月三……四月里来四月二十八……”歌谣的尾句有用传统小调的甩腔“哎嗨呀……”等,这些都给抗日歌谣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抗联的歌,是战斗的歌,但很多歌谣的歌词还尽量避开口号式语言,使用了幽默风趣乐观的语言。如抗联战士有时缝桦皮做鞋,他们都能乐观地唱出:“桦皮鞋,是国货,自己原料自己做”,“桦皮鞋不简单,战士穿上能爬山,时髦小姐买不到,有钱太太没福穿”。歌谣中还有很多情妹送情哥去当抗联兵的,情调中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如《送哥哥》:“小妹妹,送哥哥,一送送到珍珠河。叫声哥哥慢点走,妹妹我还有话说……等到打败小日本,咱俩吃饭总同桌。”《两个金瓜一根蔓》:“两个金瓜一根蔓,根根叶叶紧相连,哥哥去当抗联兵,妹妹心里比蜜甜。”
抗日歌谣很少有长篇的,大多是民歌体的短诗,语言形象生动,简洁有力,方便印刷,便于记忆。
抗联将士在常年积雪的长白山区里穿着破烂的衣服,在茫茫林海中抓把炒面就一口雪,甚至有时连野菜都吃不上,拿着土枪炮和大刀片,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天天有人抛头颅、洒鲜血,而他们都能唱出“胜利红旗插遍全中国,人民幸福万万年”的歌曲,不是千古绝唱是什么?
东北抗日歌谣,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朵奇葩,也是留给今天乃至未来世界无比宝贵的精神遗产。但是目前对她的搜集整理还很不到位,对其研究还处在初始阶段,尚需更多有识之士做大量的工作。 (江汉力 姜劼敏)
(编辑/王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