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的“云南示范”

15.03.2016  14:14

                                                                                                本刊记者  伍晓阳    白靖利 

   

    彩云之南,26个民族世代居住,是我国世居居民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多年来,云南保持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良好局面,创造了民族团结进步的“云南示范”。 

              各民族都要过上好日子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说,这是云南各族人民的朴素信念,也是云南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理念。云南省政府资政刘平对此阐释:“‘各民族都是一家人’,是云南民族关系的生动表述;‘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途径。”     

    “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坚持这一理念,云南始终把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放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去思考、去研究、去谋划,一切重大决策都不忘多民族实际,一切重要工作都体现多民族特点。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面对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部分民族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部分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滞后的实际,云南省省长陈豪表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上,我们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   

    滇西北的贡山县独龙江乡,是我国独龙族群众唯一的聚居地。去年,穿越高黎贡山的独龙江公路贯通。独龙江乡党委书记和国雄说:“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们独龙族同胞正在加快融入现代文明。”   

    2015年,云南启动兴边富民工程3年行动计划。以25个边境县市、110个沿边乡镇的373个行政村为范围,云南计划3年投入65.6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等六大工程,让边境线上的各族群众一道实现小康。   

              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云南省政府资政刘平说,云南大力倡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观,坚持“多元一体、和谐发展”的理念,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挂上蜂桶鼓、甩开胳膊、迈开步伐、边唱边喊……在临沧市双江县勐勐镇忙乐四组,妇女们经常聚在寨子里的大青树下一起跳蜂桶鼓舞。蜂桶鼓舞是布朗族特有的舞蹈,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云南加强民族文化抢救保护,每年安排2000万元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经费,1500万元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专项经费,大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音乐舞蹈、传统技艺等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从《芦笙恋歌》到《五朵金花》,从《阿诗玛》到《云南映象》……云南在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支持帮助少数民族打造文化精品,一批反映云南民族题材的文化精品走下高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大理洱源县郑家庄,不论汉族中秋节、藏历新年还是白族本主节,全村各族群众都在一起过。云南省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郭家骥说:“云南各民族相互交流交融,共同过节的现象非常普遍,民族节日已成为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   

    独龙江畔,土生土长的独龙族干部高德荣,先后担任独龙江乡乡长、贡山县县长、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不愿再省城州府自享清福,而是回到深山峡谷,为独龙族群众脱贫致富殚精竭虑。   

    多年来,云南坚持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熟悉民族工作的干部。云南省民宗委副主任徐畅江介绍:“这两支干部队伍忠诚于党、懂得民族政策、了解民族情况、熟悉民族工作,对少数民族充满感情,把自己的前途、民族的希望与党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坚力量。”   

    早在1999年,云南就提出目标:“25个世居少数民族在省级部门至少都要有一名厅级领导干部”。2003年这个目标实现,独龙族、德昂族、阿昌族和布朗族等多个民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有了本民族干部在省级部门担任厅级领导,这成为各民族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标志。   

    与此同时,云南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采取落实加分政策、招录预科生、开办民族班、定向培养、定向招录等措施,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教师、医生、警察、法官、检察官和科技工作者等各类人才,真正实现了各民族当家做主,共享发展的机遇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