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基层 传递民声——记吉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周伟
夜晚,吉林人民广播电台16楼的办公室里静悄悄的,周伟正坐在电脑前认真地工作,敲击键盘的声音清晰可闻。同事们都说,只有写稿的时候,才能在办公室里见到周伟,他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记者。从事新闻工作13年,周伟获得过很多荣誉,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名记者,但在他身上,大家看到的并不是名记者的耀眼光芒,而是他对新闻工作的热情与执着。
周伟常说:“记者就应该贴近群众,只有贴得近,才能写得好。”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周伟始终坚持践行“走转改”,多走路、勤下乡、细观察,写出了一篇篇贴近百姓生活的鲜活稿件,传递了基层群众心底的呼声。
周伟爱下乡采访,在台里是出了名的。在周伟看来,新闻永远是用脚写出来的,他的背包里,一直都放着一本《吉林省地图册》,凭借着它,周伟跑遍了全省40多个市县的300多个村屯,从东部山区到西部草原,到处都留下过他采访的足迹。周伟说:“我自己就是农村出来的孩子,我了解农民的生活,知道农民的想法,我立志成为一名记者,就是想通过我的笔头和话筒,将基层群众的心声传递出去。”
通过在基层采访,周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练就了独特的采访技能。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通过调动不同的新闻角度,从看似没有新闻的地方,挖掘出了有价值新闻。有一年,周伟去通榆采访,在长途客运站里,发现了一群戴小红帽的农民,他原以为是出去旅游的,上前搭话才知道是当地劳动部门组织前往山东打工的农民工。那年通榆大旱,农业歉收,农民出去打工,收入有了盼头。周伟把农民工出门的紧张、兴奋、憧憬、期盼,都通过手中的采访机记录了下来,写出了一篇生动鲜活的记者见闻和现场报道。
到了农村和基层,周伟最喜欢和普通群众打交道。在他的作品中,接受采访的对象经常是的哥、修车师傅、理发师傅、乡村教师、种粮能手,周伟总是能从他们的身上挖掘出不同寻常的信息,以此反映出基层百姓生活的变化。
有一年冬天,周伟到榆树市五棵树镇采访粮食销售情况。那时粮食产量虽高,销售却会遇到难题。周伟带着这个题目,想要到基层看看农民的售粮情况,亲身感受一下卖粮难。
当天晚上,周伟就留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过夜,在他的印象里,以前在售粮时期,总有大批农民赶到镇里找政府帮助协调销路。周伟想借此机会抓一个生动鲜活的现场。可事与愿违,这一晚特别安静,没发现什么新闻线索,周伟突然意识到,今年农民卖粮不找政府了。为什么不找政府?销路何在?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他心中产生了一系列疑问。
新闻的捕捉不是碰运气,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头脑。第二天晚上,周伟找到了镇政府的值班人员,这位值班人员说,往年收粮时节,他根本睡不了觉,电话不断,而且一大早,老百姓就会跑来镇政府,比干部上班还早。可到了今年,多家粮食深加工企业入驻镇里,粮食收购渠道也增多了,农民的粮食好卖了,事情就少了。
抓住了这条线索,周伟写出了形象生动的好作品——《粮食好销路,五棵树镇干部睡上了安稳觉》,通过一个乡镇的变化,反映了全省在粮食购销方面的巨大变化,受到了听众好评,引起了巨大反响。周伟总对旁人说,这是他睡觉睡出来的好新闻。但大家都说,只有周伟这样认真留意的记者,才能“睡”出这样的好新闻。
周伟经常说:“记者要永远站在时代的前沿,却必须始终躲藏到作品的背后。”13年记者生涯,周伟用一篇篇来自基层的鲜活报道,不断跟踪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变化。他用自己的话筒记录了一个个普通百姓的心声,向他的听众展示了社会的全景。他说:“基层是新闻素材的宝库,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依然会坚持下基层,贴近群众,为百姓发声。”记者黄鹭实习生王琦
(责任编辑:李咏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