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活态展示
近日,记者来到有着“中国萨满文化之乡”之称的长春市九台区,参加了牛头山水库首届萨满冬捕节,活动展现了牛头山水库冬季捕鱼奇观和活态的萨满文化遗存。
牛头山水库地处长春市九台区其塔木镇西部,到达时,宽阔的冰面上已是人头攒动。72岁的张大爷是镇上的居民,当天早早地来到了水库,一只手裹着棉衣的衣襟儿,另一只手中攥着编织袋子,他说这水库上游没有工厂,水库出的鲜鱼都是野生的,他年年过来买鱼,今年还能过来看看“热闹”。几十人的秧歌队穿着艳丽的衣服踩着唢呐的乐点,连同着挥舞的鼓棒和震响的铜锣,舞热了这冰面上的气氛。
10:38是这次冬捕的“吉时”,两千余游客,陆续地集中到了仪式的展台前,等待冬捕前的萨满冬捕祭江仪式。仪式由萨满家族九台瓜尔佳(关)氏家族的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关云德主持,他告诉记者,“萨满冬捕祭湖仪式,通过渔猎民族传统的祭湖神的方式为捕鱼节开网,企盼平安、企盼丰收,通过仪式来表达敬畏,祈求福泽,能够多打鱼,打红网。现在这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一旁的两位青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不仅因为他们东北林海雪原味道十足的装扮,还因为他们手臂上端坐的两只“海东青”,正机警地看着周围的环境。
刘书礼告诉记者,“熬鹰”是祖辈传来的技艺,20多天的“熬鹰”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是祖训和经验的累积。今天看到的两只鹰都是1岁左右,而驯好的鹰也只能在身边养1年,然后就要放回自然,可以让鹰繁衍生息,保持生态平衡。
如今“熬鹰”已罕有猎食的作用了,主要是为了“玩”,但这个玩更多的是一种相伴,在“熬鹰”初期,会不让鹰休息,禁食来降低鹰的意志力,逐步妥协,但是刘书礼说,这个
过程也是“熬人”,鹰的警觉性相当高,连休息都是只把头压在翅膀下,站着睡。刚刚“熬”好的鹰,也可能一不小心没拴住就会被它飞跑,今年他驯的四只鹰,最后剩下了这两只。
随着主人晃动手臂,鹰展翅后仍会回到原来的位置站立,尾后被挂上一个铜铃,随着它的飞动而响起。
人群在仪式后向捕鱼的冰口移动,渐渐安静,看着六百多米的渔网一点点地被绞出冰口,每次挂出20余米,20多位渔业工人一半负责拉网,一半负责收网。随着网越出越多,水库的水也越来越快地溢出冰面,逼退了围观的人群,也有人宁愿湿了鞋子也紧盯着冰口;围成3圈的人群,让有的人不得不站到了一旁的车顶;还有的人被冰面偶尔传来的冰裂声音吓到一旁。
随着出鱼时间的临近,环境中机器绞绳子的声音越来越清晰,人们的目光也越来越专注,随着一声“出鱼了”,人群中又热闹起来,网出来的鱼,先是露白地贴在冰面,随后又扭着鱼身,被水浸湿的冰面又是白白的一片,好不热闹,鱼把头笑逐颜开,抱起了头鱼,高高举起。
打上来的鱼被送到一旁的棚子里,鲜鱼售卖,自选自装,依据鱼的种类,每斤10元左右的售价,很多人觉得还是很划算的。
据牛头山渔业公司负责人介绍,冬捕出的鱼多是七八斤到二十多斤,总出鱼量可达3万到20万斤之间,天然的大面积灌溉让他们这儿的鱼很受欢迎。
九台区旅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打造九台冬季旅游品牌,丰富长春冰雪旅游节内容,九台区旅游局利用牛头山水库冬捕资源,将冬捕活动与萨满渔猎文化相结合,举办长春市九台区牛头山水库首届萨满冬捕节,促进当地冬季旅游产品和特色民俗文化的融合发展,同时,此次冬捕节标志着“萨满冬捕一日游”线路的启动,对九台民俗文化游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