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中的男儿泪与领袖情
诗人毛泽东的一生波澜壮阔,有着“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王者霸气,“唤起工农千百万”的踌躇满志,“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英雄气概,“横扫千军如卷席”的雄才伟略,“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博大胸襟。但他也有柔情似水、忧患如山、黯然泣下的另一面。尽管毛泽东曾经说他喜欢读苏东坡、辛弃疾,不太喜欢读杜甫、白居易,甚至说过“杜甫的诗哭哭啼啼的”,但毛泽东在诗词作品中也有多次洒泪。男儿有泪不轻弹,毛泽东因何落泪?为谁流泪?
诗人毛泽东最先为慈母落泪 。1919年10月5日,母亲病逝,毛泽东赶回韶山,跪守慈母灵前,悲痛至极,挥笔写下了他一生中最长的诗作《四言诗·祭母文》。“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这是一篇念颂母亲的绝唱,字里行间浸透着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眷恋和失去母爱的痛惜。毛泽东还含泪写了两副挽联,其中一副写道:“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在写给新民学会老同学的信中,毛泽东曾说:“这是人生一个痛苦之关,像吾等长日在外未能略尽奉养之力的人,尤其生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痛!”
诗人毛泽东第二次垂泪,出现于1915年5月写的《五古·挽易昌陶》。易昌陶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同班同学和 挚友 ,1915年3月不幸病故。两人志同道合,经常一起探讨诗词书画、关心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当时中国内忧外患,正是男儿报国之时,而好友却撒手西去,毛泽东悲痛万分,“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全诗写得哀婉凄切、苍凉彻骨,句句催人泪下,感情真挚动人。
而“泪”字出现最多的,是在毛泽东写给杨开慧的作品中。终其一生,毛泽东对他的知己、夫人、战友杨开慧情有独钟。他为杨开慧作了三首词,有 四次浓情洒“泪” 。
毛泽东与杨开慧情深意笃,但作为青年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不得不四处奔波,夫妻聚少离多。1921年,他把满腔的离愁别绪写进《虞美人·枕上》。恰如《诗经·关雎》所云:“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毛泽东亦是“堆来枕上愁何状”,“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爱而相思,相思而愁,因愁而泪。在所有毛泽东诗词作品中,《虞美人·枕上》属于唯一一首纯粹属于婉约格调的作品,作品直抒胸臆,动人心魄,真可谓“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礼记·乐记》。
1923底,毛泽东奉中央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挥手从兹去”,写下《贺新郎·别友》。杨开慧上奉老母,下养幼子,还要从事革命工作,“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正如唐代陆龟蒙《别离》诗所云:“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算人间知己吾和汝”,“凭割断愁丝恨缕”,“重比翼,和云翥”。“热泪欲零还住”,一个“住”字,把杨开慧热烈而深厚的感情、离别时的复杂心绪、温柔而理智的性格描写得惟妙惟肖。这“泪”是杨开慧眼中之泪,也是毛泽东心中之泪。全词刚健中含柔情,婉约中寓豪放,使词的境界大为开放,使儿女情长得以升华。
杨开慧被捕牺牲,毛泽东曾慨叹:“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毛泽东追念的不仅是杨开慧,还有战友柳直荀。烈士牺牲后,忠魂在月宫中受到吴刚和嫦娥的热烈欢迎。“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革命胜利的消息从人间传来,两位忠魂激动万分,欢欣鼓舞。“泪飞”,既有烈士忠魂因为反动派被彻底推翻而欢喜的热泪,有仙人们为烈士飞洒的同情之泪和喜闻人间天翻地覆的庆贺之泪,也有作者本人和人民群众欢呼解放的幸福之泪。
1961年,毛泽东写了《七律·答友人》。1975年,毛泽东对帮他读书的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卢荻说:“‘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怀念杨开慧的。杨开慧就是霞姑嘛!可是现在有的解释就不是这样,不符合我的思想。”斑竹,又名湘妃竹,多产于湖南湘江一带,因竹有斑点纹痕而得名。晋张华《博物志》云:“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这里的千滴“泪”原本只是传说,然而毛泽东却将其与杨开慧联系起来,使诗句的主题得以拓展,思想得以升华,足见其感情之深。
毛泽东诗词中直接出现“泪”字的情形的确不是很多,但是有些作品却很难掩饰毛泽东纵情落泪的神情。1958年7月1日,毛泽东挥笔写了《七律二首·送瘟神》。感慨于“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一心为民 的毛泽东,“浮想联翩,夜不能寐”,能不伤心落泪?1963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七律·吊罗荣桓》。“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毛泽东 痛失战友良将 ,能不老泪纵横?
(作者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章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