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雾霾都公开成因,这个可以有

27.01.2015  14:20

原标题:每次雾霾都公开成因,这个可以有

  治霾工作成效直接关系每个市民的健康,每个市民都不能是治霾的消极旁观者。政府部门应当依法主动公开有关治霾信息,充分动员和吸纳公众参与治霾,切实维护公众对治霾工作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治霾是今年北京“两会”的一个重要议题。市人大代表、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在丰台团全团审议中提出,北京已经弄清楚了空气污染究竟来源于哪几个因素,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应该再进一步,在每次污染出现时,详细告诉市民这次污染产生的原因,这样人们才能知道自己应在减排方面承担什么责任。

  如北京市市长王安顺所言,北京去年治霾尽了努力,虽然仍不尽如人意,北京制订PM2.5治理目标是自我加压,“不能说订个低指标能完成就向人民群众交代了,还要有更高的目标”。制订较高的目标,尽全力完成任务,这个原则应当适用于PM2.5治理工作的每个环节,包括政府信息公开的环节。《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政府信息,包括环境保护、公共卫生、产品质量等的监督检查情况,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每个市民都是雾霾的直接受害者,治霾工作成效直接关系每个市民的健康,每个市民都不能是治霾的消极旁观者,政府部门应当依法主动公开有关治霾信息,充分动员和吸纳公众参与治霾,切实维护公众对治霾工作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郭继孚代表提及北京弄清楚了空气污染的来源,是指根据去年完成的《北京市大气环境PM2.5污染现状及成因的研究》,北京市全年的PM2.5来源中,区域传输占28%至36%,本地污染排放占64%至72%;机动车、燃煤、工业、扬尘和餐饮等其他排放对PM2.5的分担率,分别为31.1%、22.4%、18.1%、14.3%和14.1%。这项研究以北京市全年PM2.5来源为“盘子”,计算出了区域传输和本地污染排放的占比,以及机动车、燃煤等几种因素对PM2.5的分担率。在此基础上,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监测水平,应当能够对每次雾霾天气的成因进行具体分析,弄清楚这次雾霾天气中,区域传输因素占多少,本地污染物排放占多少;如果是本地污染物排放为主,那么机动车、燃煤等因素分别占多少,哪种因素是这次雾霾天气的“祸首”,等等。

  北京市全年PM2.5来源及各因素的占比,与每次雾霾天气中PM2.5来源及各因素的占比,简单说是一个总体与局部的关系,两者的监测和计算方法会有不同,既然前者能够弄清楚,弄清楚后者想必不会更困难。人们往往对宏观阔远的情势缺乏迫切的痛感,而对近在眼前的情况更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相较北京全年的PM2.5来源,弄清楚北京每一次雾霾天气的成因,可以让人有更直接的印象和更具象的感受,并引发更贴近的触动和更大的警醒,如果每次雾霾天气的成因都向社会公开,一定能够起到更广泛的宣教和警示作用。

  每次雾霾天气的成因都向社会公开,不但可以让公众对雾霾天气有更多知情,做好必要的预防和防护,认识自己对治霾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更重要的是,能够倒逼政府部门自我加压,严格依法履职,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把每次雾霾天气的应对和治理,都当成一场真刀真枪的环保实战,当成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年终大考。每次雾霾天气的成因都向社会公开,可以使每次雾霾天气都成为社会高度关切的公共议题,同时成为对市民“环保素质”的一场严峻考验,成为广大市民对政府环保工作的一次严肃问政。

  每次雾霾的成因都向社会公开,让市民知晓每次雾霾的来龙去脉,这个可以有。每次雾霾的成因都向社会公开,让政府治霾工作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获得公众更广泛的理解和支持,这个必须有。

(责任编辑:章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