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61次提创新,吉林省该如何创新?
近2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创新”一词出现了61次。近日,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创新,引发了代表和委员们的热议。
吉林省该如何创新?在哪些领域应该创新?记者近日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人才创新
大学要多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
“创新需要人才,需要好的研发队伍,好的环境。”全国人大代表王家骐建议,科技成果从高校、研究所要转化,得有一些人去实施,跟企业去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里这些有行政职务的都是研究的精英,这些管理人员既懂管理又懂科技,同时可以很好地起到桥梁作用。建议高校和研究所对中层干部和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放开一点,是不是可以到企业去兼职,还有可以持股。
与王家骐的想法不谋而合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王玉芝。在她眼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和氛围至关重要,对于创业者不仅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让“草根”创业遍地开花。“科技现在是团队作战,得筑巢引凤,我们吉林省应该创造这种氛围,加大政府政策,留人的政策。”王玉芝说。
全国政协委员朴惠善说:“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创新,我认为从高校来讲,就是要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实用人才,高等院校的老师要多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有很好的动手能力。这样的学生在各领域才能有所创新,要不然只能停留在基础研究方面。”
教育创新
培养启发孩子心智的人才
创新离不开人,在现代社会,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凸显,因为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才能收获创新性的成果,关键是“怎么培养怎么教,怎么才能水平高?”这也成了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全国人大代表刘益春表示,人的创新意识,原则上讲不是从大学产生的,培养小孩创新意识,谁能帮助培养呢?老师!所以师范大学在这个意义上更为重要,她是能够培养启发孩子心智的人才的地方,对老师的要求特别对师范大学老师的要求,那就大了。
全国政协委员秦和表示,民办教育也要创新理念。“教育是公益事业,在公共政策的导向上,应倡导公益性、非营利性。我们注意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表达了捐资办学或不以营利为目的办学的意愿。从政府的角度讲,在努力改善民办教育整体政策环境的同时,应体现鲜明的价值导向,通过财政扶持、土地划拨、税收优惠、金融扶持、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大力支持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发展。”秦和说。
扶贫创新
改变扶贫资金的投入模式
吉林省提出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到2018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确保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目前,吉林省的扶贫开发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那么,吉林省的扶贫工作应该怎么创新呢?
“在扶贫资金投入模式上,我们还不够创新,只是单纯的给老百姓钱,却不管钱会花往何处,要怎么引导贫困户钱生钱很重要,我们可以逐步完善扶贫融资机制,探索建立贫困人口参股,分红等保障制度,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提高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实际效果,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管和管理,通过相关制度,力促扶贫资金的规范运行。”全国人大代表郭乃硕说。
郭乃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他就带来了《关于做好部分地区精准脱贫工作的建议》的议案,在精准扶贫方面,除了创新扶贫资金投入模式外,郭乃硕还提出了要完善贫困人口的认定机制,加强贫困地区的产业支撑、完善贫困地区的包保机制和加快推进扶贫立法进程等内容。
文艺创新
靠内容创新 扎根生活是根本
全国政协委员王小燕说:“文艺创新既是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群众的实践过程,又是寻找艺术真谛、汲取创作灵感的机会。另一方面,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成为文艺创新的源泉,这也需要文艺工作者要对新形势有新体会,以充沛的创作激情、与时俱进的创作灵感演绎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真正把社会主义的文化理念融入作品中去!”
王小燕委员特别提到,文艺界人士在作品中塑造形象,在作品外也要爱惜羽毛、珍视自己的社会形象。
王小燕委员表示,文艺界人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对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很大影响。
王小燕委员觉得,近年来,艺术家在深入生活方面有所推进,但还要继续在“深”字上下功夫,只有深下去,才能真正还原生活的真实面貌,用艺术的手法记录下历史的变迁。只有深入生活、扎根生活,艺术才富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