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靠天吃饭”到“靠棚致富”——辽宁省朝阳市设施农业发展纪实
冬季是设施大棚蔬菜生产的黄金季节,辽宁省朝阳北票市的番茄、凌源市的黄瓜、喀左县的茄子和青椒、建平县的角瓜甜瓜等设施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朝阳市已经成为极其重要的全国“菜篮子”。
“十年九旱”的朝阳,曾是全国十大贫困地区之一。这里虽然干旱少雨,但是光热资源十分丰富,素有“辽宁小新疆”之称,具有发展设施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朝阳农民的增收方式正在从“靠天吃饭”的不稳定增收向“户有致富项目”的可持续增收的历史性转变。设施农业的大发展,是朝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一步。
政策保障:将设施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朝阳自然光照条件优越,极其适宜发展设施农业。多年来,朝阳市委、市政府几届领导班子咬定目标,一以贯之发展设施农业,使这项惠及当代、荫及子孙的绿色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驰名关内外。
由于地质变迁和历史上植被大面积破坏,“十年九旱”是朝阳的主要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且分布不均,“靠天吃饭”“雨养农业”一直是制约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但朝阳的优势是光热资源多,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年无霜期15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2850-2960小时,居辽宁省之首。朝阳位于科尔沁沙漠的南端,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空气流动快,空气新鲜,通透性强,蔬菜生产病害少。生态环境优越,域内重工业少,工业污染小,2003-2005年,通过3年时间,全市2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全部通过农业部绿色环境评价,为生产绿色食品奠定了基础。
立足于这样的基本市情,朝阳市委、市政府把握规律,审时度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把设施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坚持不懈地予以强力推进,20多年来,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任接着一任干。区域特色日益彰显,品牌优势逐步确立。
特别是2010年,辽宁省委、省政府投入10亿元资金支持朝阳实施100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工程,助力推进,限时突破,使全市设施农业占地面积达到了185万亩,实现了“户均一栋棚”“户有稳定收入项目”的目标,作为干旱丘陵地区,朝阳走出了一条抗旱、节水、增产、增收的脱贫致富之路。
2014年,朝阳市设施农产品产量实现542万吨,实现产值158亿元,仅此一项就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5000元。带动二三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纯收入增加25亿元,实现了30余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地就业。今年上半年,全市设施农产品产量达到417万吨,产值116亿元。
朝阳市委书记蹇彪说:“要全力扩大设施农业规模。朝阳的大棚数量越多越好、规模越大越好,这是市委、市政府的鲜明态度。要在市场引导下,进一步优化棚内种植结构,培育出一批符合市场和消费需求的品牌产品,真正把朝阳的棚菜、棚花、棚果规模搞上去,让农民在占领市场、扩大规模中受益。”
技术保障:建立起市县乡三级技术服务体系
通过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人员,在每个县(市)区建设1处集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培训于一体的高标准农业示范园区,重点乡镇建立示范园,示范园内有重点示范户,示范体系基本形成。
11月18日,记者在北票市蔬菜示范园里见到示范户徐宝珠,他同时也是负责蒙古营镇棚菜生产的技术员。“我这个棚集中了国内几乎所有的先进技术,有秸秆反应堆、黄板、滴灌、反光膜、补光灯等十几种,就是要给农户做个示范。”他说。
记者正好遇到前来取经的长皋乡东地村的棚菜户李玉富。“我一有空就来看他的棚,你看他棚里的生菜就长得比我棚里的好,我要找出好的原因,跟他学习。”李玉富说。北票市政府出资聘请了17名技术员,重点乡镇一乡一个,这些人本身就是种植能手,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而喀左县更是组建了一支有141人的设施农业专业技术服务队伍。每个乡镇蔬菜站每年都要抓3处精品小区,每个棚区重点培养科技示范户3到5户,做到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率百分之百,标准化生产百分之百。
让科技服务走进千家万户,是朝阳市树立起的一种发展理念。市县两级都成立了专门蔬菜管理机构,并将市蔬菜服务站更名为市设施农业管理中心,规格升到副县级。按照“一乡一站、三权在县”的模式,即一乡一个农业技术推广站,人权、财权、物权由县(市)区统一负责,改革和加强了乡镇农技服务体系,巩固了基层技术服务队伍。
按照“县有示范区、乡有示范园,村有示范户”的思路,朝阳市的三级示范体系基本形成。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27家,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249家,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并与科研部门合作,成立了辽宁省设施蔬菜产业创新团队朝阳工作站,与沈阳农业大学签订长期技术合作框架协议,与中国农业大学密切开展合作,建立了设施农业院士工作联系点。
历经20多年实践与探索,朝阳市已形成了一整套设施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在全国设施农业生产中处于领先地位。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得到普遍应用,全市重点推广了优型温室结构、土壤消毒改良、工厂化育苗、营养土栽培、配方施肥、秸秆反应堆、防虫网、熊蜂授粉、黄瓜自动落蔓、卷帘机、小型旋耕机等100余项技术或装备。
朝阳市市长于言良说,抓好农业设施化,要继续抓好设施农业扩量提质增效工程,进一步扩大全市设施农业总体规模。要提升农产品质量。要不断加大农产品质量检测力度,全面提升本地区农产品质量,积极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
市场保障:建立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加强市场建设,不断完善设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的信息、价格、服务等功能;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大型物流园与产地批发市场合作,实现电子交易、电子结算、电子监控、产品检测,将物流园建成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易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和物联网建设,完善可追溯体系,依靠市场的发展,不断壮大朝阳的设施农业产业。
在凌源市八里堡蔬菜批发市场,记者看到大屏幕上在实时播报全国各地蔬菜价格,批发市场经理魏庆贺向记者介绍说:“市场位于三省区交界,吸引了周边县市乡镇及河北、内蒙古的业户进场经营,蔬菜销往全国各地,西到新疆、南到海南、北到黑龙江,还有出口,夏天南方菜到这里经销,已形成一个蔬菜集散地。市场年交易量60多万吨、交易额14亿元,市场功能比较完善。北京中央批发市场正在市场新建一个占地8000平方米的交易大厅,明年1月份能使用,往北京调菜及进行蔬菜交易。”
记者来到凌源市宋杖子镇段杖子村的姜杰家的大棚时,他正在同通讯公司的人忙着给大棚装监控设备,姜杰告诉记者:“这是物联网的应用,通过监控能够让客户实时看到生产情况,我们生产的产品能溯源到每一个棚里。我在北京有固定的客户,也想自己做市场做流通,带动更多的农户生产出优质的蔬菜供给市场。”
姜杰原是宋杖子镇范杖子村考到沈阳的大学生,毕业后在大连工作。后来在家人的支持下,姜杰决定回家创业。2013年他从段杖子村流转了60多亩地建了11栋大棚,“政府不但给我一延长米补助了200元,光在棚区里修路就花了30多万元。我们这儿棚菜种植基础好,附近村我都去过,听说谁家种得好我就去看看。随着天气越来越冷,辣椒的价格也一天天上涨,从月初的8毛一斤昨天已涨到2.1元,一栋棚纯利能挣3万元。”
朝阳市现有大小批发市场37处,其中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4处,设施农产品95%以上销往外地,销售范围覆盖东北三省、京津唐、上海、广州、深圳等全国各大城市,并出口到俄罗斯、东盟、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发展经纪人队伍1万余人,从事设施农产品经营的域外客商近2000家。“凌馨”“喀绿”“庄头营”等蔬菜品牌享誉国内外市场。近年来,组织开展了多次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活动,进一步拓宽了市场销售渠道。
朝阳市副市长王涌翔表示,依靠发展设施农业,朝阳实现了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的稳增长,带领农民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在规模建设方面,每年计划新建15万亩;在结构调整方面,发展花卉、棚果的同时,重点发展草腐菌生产;在提质增效方面,加大物联网的建设工作,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使朝阳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优质、绿色设施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