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原:满族村庄的大年味

17.02.2016  14:20

   杀年猪

  每年一进腊月,到了白雪封门的时候,庄户人家忙碌了一年,开始准备过年。头一件事就是杀年猪,不管家境如何,各庄户都要用米糠、野菜把猪喂大,待到年关杀掉。杀猪一是用来过年配制各种菜肴,二是那年月豆油少,猪大油便几乎成了一年的油水,还有就是平常三亲六故都忙着在庄稼地里干活,相聚的机会少,借此机会,请上左邻右舍三亲六故、五叔六舅、七大姑八大姨地聚到一起,喝上几两玉米烧、二锅头,叙叙旧事谈谈庄稼收成。

  按家乡萨满教习俗,杀猪前,将猪的嘴、腿捆绑后放于板案上,烧上三炷香,用酒盅向猪耳朵灌上三盅酒,然后叨叨几句许个愿,希望这猪来世托送个人啥的别再做牲畜。杀猪时,锋利的刀刃直插心脏,用大木盆接血,然后用秫秸趁热搅动,并除去污沫,加上调料,灌制血肠。

  猪肠用新打上来的冰冷井水洗上三遍,然后用漏斗慢慢灌血,每灌一段就用棉线扎住。煮血肠是有学问的,乡间的杀猪手艺人把煮血肠的质量当成灶头水平的重要标志。血肠火候掌握得好,鲜嫩可口。小时候,最盼家里和亲友杀猪了,往往煮好的肘子、白肉血肠和酸菜还没上桌时,便馋得流出了涎水,那时的年猪肉可真是喷喷香啊。

   送灶神

  腊月二十三,那是送灶神的时候。小时候,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爷爷都要带我和兄弟姐妹们一起搞点活动。先用秫秸糜和穰扎成马,再扎一个小篮子,装上纸帛、水果、灶糖。把在厨房被烟火熏得黑黄的“灶王爷”请(揭)下来,贴上新的。待太阳落山后,将准备好的“”和篮子放在灶坑口,用火点燃后,双膝跪地,口中念念有词:“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言好话,下界保平安。”现在想起来,有些荒唐滑稽,像是人类在同神灵世界开着玩笑。

   大拜年

  因为家乡的先人多是清顺治、康熙年间从山东登州府(烟台)一带到关东拓荒来的,他们拿起刀枪是兵,拿起锄犁耕田是民,所以大拜年活动,深受清时的风俗影响。

  拜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除夕夜,先为故去的祖先摆祭品、烧香,磕三个响头,然后吃除夕年夜饭;子夜时分,正堂屋内点燃三支红蜡烛,长辈们依次坐在堂屋正中,品着大木拌子火烧的茶水,晚辈们依次参拜,给祖辈、父辈行大礼(跪地磕三次头),起来时,长辈会给晚辈们一把糖果或零钱,祝晚辈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幸福美满。然后晚辈们成群结队挨家串户地看新春对联和自制的冰灯,并给村里其他(她)近亲长辈磕头,一直要到午夜时分才算结束。

  第二阶段是初一的早晨,晚辈们吃过饺子后,穿上新衣服新袜,戴上新帽,先去给予自己一起居住的长辈们行礼,满族晚辈见长辈要行大礼,即请安(打千)。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别: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并称呼长辈“额娘、阿玛……”,女人双手扶膝微微下蹲,并称呼:“讷讷、格格……”新中国成立后,晚辈给长辈行礼,改为行颔首礼。

   大秧歌

  在满族人居住的村庄里,每年都由几位德高望重之人组织秧歌队。一进入腊月,族中的纸活艺人就糊好了扭秧歌用的蜡灯、花灯、“飞鱼”、“飞龙”等,干了一年庄稼活的朴实村人,把大牛皮鼓敲得震天响,几里地以外都听得见,更有那唢呐(喇叭)手,起劲地吹着令人心醉的秧歌曲。

  扭秧歌的人,不分男女长幼,穿着大红大绿,手拿彩扇彩巾,腰系彩条,头戴古装戏里常见的顶戴花翎,更惹人注意的是有许多男扮女装的,不靠近看不出来。每个秧歌队约有百十多人,分成龙队和凤队。龙队男装,领头的是手拿缠着红黄布条竹鞭的老“鞑子”;凤队女装,领头的是手擎凤鸟灯的“红花”。秧歌队随着锣鼓、唢呐的节奏,欢快地踩着十字步,一会变成“二龙戏珠”,一会变成“百鸟朝凤”。秧歌队中还有些小丑角色:踩着高跷的“八仙”,骑着“毛驴”的“刘姥姥”、穿着凌乱衣着脸上抹着锅灰的“傻柱子”,还有“唐僧、沙僧、猪八戒”及上蹿下跳耍着“金箍棒”的“孙悟空”。

  夜幕降临,家家在门前点起形态各异的自制冰灯。扭秧歌的人左手拿着纸糊的彩灯,右手耍着彩扇,伴着唢呐声声,扭着秧歌步。每到一户,主人家都要放“二踢脚”或连响小鞭炮。里屋门口板凳上用葫芦瓢装着自制的稀藩谷块糖;屋外空地上还架着大锅,锅里盛着白糖水或高粱花水,为扭秧歌的人解渴,主人还要或多或少给点赏钱。(编辑/王晓杰)

版权声明: 松花江网是江城报业在互联网上授权发布松花江网、《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新闻的唯一合法媒体,欢迎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松花江网”和作者姓名;吉林市范围内网站若要转载,必须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如若违反,松花江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能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