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梅河口市城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梅河口市教育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要求,把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先发展为保障,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服务全局,统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统筹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逐步形成了与梅河口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格局,进一步提高了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为把梅河口市打造成区域教育中心和建成中等城市,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 办学条件全面改善
梅河口市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近4亿元,用于新建校舍、铺设操场和改造校园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教学楼、食宿楼45栋12万平方米,硬化10所学校操场10万平方米,对15座老旧教学楼实施外墙保温。目前,梅河口市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全部实现楼房化教学,有9所村小新建二层教学楼,利用清洁能源取代了所有村级小学冬季"火炉子"取暖问题,极大缩小了城乡办学差距。投入资金495万元,美化、绿化校园39所,创建了三中、第三实验小学等10所省级"绿色学校"。
二、装备水平全面提升
梅河口市为各学校不断添置和更新教育教学装备,梅河口市中小学拥有计算机3136台、电子琴1798台、图书1103393册、各类实验仪器113.9万件、音体美卫器材15.8万件,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省定办学标准。更换学生课桌椅13859套、教师办公桌椅2544套,改善了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条件。分步推进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加快现代化教学进程。去年以来,投资2200万元,改扩建校校通宽带网络,实现光纤接入,满足了教学需求,提升了教学装备档次,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队伍建设全面加强
建立长效补充机制,大力实施"事业考录"、"特岗计划"、"高校特招"、"免费师范生接收"、"硕士研究生招聘"等人才引进工程,采取"长流水、不断线、年年增、逐年补"的办法,2011-2015年,全市补充教师598人,其中497人充实到乡镇中小学校,优化了农村教师队伍结构。
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方案》,建立校级领导、名优教师流动机制。通过盘活教师编制,实行县聘校用,制定鼓励政策,为乡镇中小学校每年增设20个中高级职称特设岗位,不占学校职称指标,吸引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任教。2011-2015年,交流教师423人,选派城区骨干教师下乡任教87人,交流校级干部49人,推进了城区学校教学力量向农村学校有序流动,实现了名优教师均衡分布。
建立素质提升机制。实施"千名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每年投入200多万元,全员参加国培、省培、市培、学区、校本五级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省内基地、全国名校开展研修培训。目前,梅河口市有省市县三级骨干教师1457人。开展"寻找身边的张丽莉、争做最美教师"和以"立德修身、为人师表"为主题,争做"四有"教师为内容的师德师风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教书育人本领,提升职业道德素养。2011-2015年,获得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1人、省级教书育人楷模6人、地市级教书育人楷模113人、优秀教师575人。
四、保障能力全面提高
拓宽资助渠道,关心困难学生。开展"千名低保家庭学生教育扶贫计划",制定《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办法》,每年投入120万元,为1500名低保家庭学生减免食宿、交通等费用。号召社会各界开展"政协委员资助工程"、"春蕾行动计划"、"浩德资助计划"等扶贫解困活动,目前与867户贫困户子女结成帮扶对子,一直包保到升入大学,让每名困难家庭学生都有学习机会。2011-2015年,通过多种途径资助学生57530人次,资助总额5831.21万元。全市小学巩固率始终保持在100%,初中城区、乡镇分别为99.7%、98.8%,被评为全省控辍保学先进单位。
制定倾斜政策,关注务工子女。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加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规定,出台《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建立入学同等、经费同等、救助同等、管理同等的"四个同等"保障机制。城区公办学校普遍建立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档案,梅河口市接收务工人员子女1448人。
办好特殊教育,关爱残疾孩子。实施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制定《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意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实施意见》,千方百计加大特殊教育学校维修、改造、建设力度。投资500万元,为特殊教育学校新建综合楼、硬化操场、美化庭院,建成花园式学校。投资200万元,购置康复训练设备,构建完备教育训练体系。不断提高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教师工资水平,生均经费达到普通学校5倍,特教教师津贴达到35%。从2014年开始,免除特教学生所有就学费用。梅河口市中小学普遍建立"三残"儿童学籍和档案,保证身体条件允许的"三残"儿童随班就读,入校有困难的学生送教上门。目前,"三残"儿童小学入学率达到98%、初中97%。
建立三级网络,关怀留守儿童。通过普查登记、结对关爱、家校联系、社区共建四项措施,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级关怀网络,梅河口市所有学校建成留守儿童之家和心理咨询室,配备完备专业器材。
五、素质教育全面推进
突出依法办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规范办学行为和从教行为。制定出台中小学校《办学行为和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用书管理意见》、《学生在校时间有关规定》等文件,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确保开齐开足课程。严格教辅用书管理,按照省颁目录征订教学用书,控制学生作业数量。严格学校财务管理,完善经费预算、集体决策、定期公开、监督管理和校长任期、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严格学校收费行为,落实公示、公开、检查制度,聘请市校两级行风监督员300人,广泛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监督。2014年,梅河口市被列为全省教育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市,先后有26所学校获得省级以上精神文明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和绿色校园等荣誉称号。
突出阳光办学,出台《梅河口市中小学校招生区域划分办法》,合理划定每所学校招生范围,公开招生计划、招生条件、招生范围、入学办法等,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对口招生。积极推进优质高中指标生落实到初中改革措施,示范高中指标生比例超过75%。全面实施"阳光分班""阳光排座",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纪检干部现场监督,解决了"人情班""择校热"等突出问题。
突出特色办学,实施特色德育工程,出台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编制《养成教育手册》,在中小学分层次实施"明德知礼"教育。在小学1-3年级,开展"价值观"为重点礼仪教育,培养讲礼节、懂感恩好孩子。在4-6年级开展"人生观"为重点法制教育,培养讲诚信、有爱心好少年。在初中阶段,开展"世界观"为重点理想教育,培养有抱负、有正气好学生。实施特色体育工程,构建教育、文体等部门相互融合"教体合作"机制,组建武术、足球、轮滑、跆拳道等少年体育协会,促进各类体育项目进校园、进广场、进社区。成功举办"全市校园足球联赛"、"第31届全国开拓杯少年乒乓球赛"。2014年,梅河口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超过95%。实施特色艺术工程,组建18家美术、音乐、书画、舞蹈培训机构,组建校园腰鼓、器乐、舞蹈、绘画等学生艺术队伍40多支,每年开展一次全市"民族艺术节"和"校园艺术节",梅河口市被列为全省"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
突出安全办学,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建立"四化融合"(网格化管理、标准化建设、信息化控制、社会化监督)、"三位一体"(属地监管、行业监管、综合监管)校园安全管理责任体制。成立梅河口市校园安全监察大队,建立校园安全监控平台,为每台校车安装北斗视频监控系统,每所学校配备食品监督员、消防安全员、驻校民警。实现了标准化校车服务、规范化校园警务室建设、全程化校园监控、经常化联防联治、食品安全监管"全覆盖"。几年来,没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确保了广大师生安全,促进校园和谐稳定。
六、各类教育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资源扩大,全面完成梅河口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各项工作任务,通过强化政策和措施落实,学前教育资源得到不断扩大。2011年投资542万元,新建李炉乡幼儿园,改建实验幼儿园、第二幼儿园、中专附属幼儿园、红梅镇中心幼儿园、新合镇幼儿园,新建面积860平方米,改建面积8499平方米。2012年投资1475万元,新建山城镇中心幼儿园、海龙镇中心幼儿园、曙光乡中心幼儿园,改建兴华乡幼儿园、小杨乡幼儿园,新建面积5129平方米,改建面积1197平方米。2013年投资924万元,新建进化镇中心幼儿园、杏岭乡幼儿园、一座营镇中心幼儿园、康大营镇中心幼儿园、中和镇幼儿园、水道镇幼儿园,改建牛心顶镇凤阳幼儿园、吉乐乡幼儿园、双星乡中心幼儿园、大湾幼儿园,新建面积4255平方米,改建面积2804平方米。所有新建、改建幼儿园都设有标准化活动室、休息室、标准化伙房和室内卫生间,设有室外活动场地和各种幼儿活动器械、玩具,基本完成规划目标。
七、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几年来,梅河口市坚持政府顶层引领,部门齐心协力,出台倾斜政策,开辟绿色通道,紧扣指标要求,补齐缺口短板,集中解决基础设施、教育装备、经费保障等达标建设遗留问题,实现了义务教育经费稳步增长、办学基本条件达到省定标准、均衡差异系数符合国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全科合格率"三率"达标。今年9月24日,梅河口市接受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组检查,受到了检查组充分认可,顺利通过了评估认定。
高中教育连创佳绩。五年来,有16193名高中学生参加高考,有14700人考入专科以上学校,有2354人考入重点大学,有10名学生升入清华、北大。高考升学率连年递增,2015年达到93.5%,比2010年提高7.9个百分点。严格执行"三限"政策,将示范高中指标生比例按75%下放各初中,目前,普通高中毛入学率达66.5%。
职业教育大力推进。改善办学条件,加大资金投入。2011年以来,投入资金974万元,用于补充职业教育经费,向上级争取资金1230万元,用于购置实训设备、实训楼维修、校园设施维修改造、实训车间改造等项目。扩大招生规模,通过采取定向引导、到校考察、家庭走访等方式,宣讲入校、动员到户,积极做好招生工作,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提升教师素质,根据实际制定培训目标和计划,选派52名专业课教师参加国家、省和市及校本专业技能培训,65名中职教师通过申报具备省、市级"双师型"教师资格。2011年以来,根据学校师资需要,招聘和调入34人,其中招聘18人、选调16人,充实到职教中心。提高服务水平,继续到外省市和梅河口市一些大中型企业开展用工需求调研,通过多渠道搜集就业信息,与北京东方集团、廊坊富士康集团、抚顺金源有限公司、吉林盛全达建筑公司、东扬医药包装有限公司、四环制药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就业率达到98.7%以上。
民办教育有序发展,利用梅河口市地理优势明显、交通资源发达、民间资本雄厚优势,积极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翰林、博文、北草地3所民办学校投资近3亿元,吸引100多名域外优秀教师任教,近万名学生就读民办学校,补充了资源不足,缓解了发展压力,形成公办民办并举,共同发展的格局。
民族教育稳中求进,朝鲜族中小学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坚持"研训一体、管训结合"的原则,开展教研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承办全省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研讨会和"金明杯"语文、数学学科竞赛,组织严密、安排科学,受到省教育厅领导好评。朝鲜族中学与延边大学的积极开展教科研合作,选派优秀教师到延边大学进修学习,探索出一条普通高中与高等院校合作教研新模式。申报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学校,带动我市高中进一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审美能力和健康意识,推动素质教育持续、健康向多样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与韩国大中院校进行国际间合作,互派留学生,增进中韩学术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