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桩件件暖心窝
常学文 陈爽
时下的蛟河,寒气袭人,冷风刺骨。然而,蛟河市的困难企业和居民家中,正发生着一件件暖人心窝的事儿。这些事儿,来自蛟河市2014年开展的“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活动。
领导干部带头 服务群众接地气
活动伊始,蛟河市就把县(市)和乡(局)两级负责人和干部带头推进,作为推动活动的重点。两级负责人纷纷进驻包保困难村屯和社区,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
得知河北街道永康社区困难群众宿长生夫妇均为聋哑人,生活非常困难。蛟河市委负责人拿出自己的工资,为这一家人买了米、衣服等生活必需品和一台液晶电视,并和社区干部一起,研究确定了帮扶这一家人的长效措施。
蛟河市政府负责人在城区现场办公时了解到市区应急厕所少、群众如厕难问题,当即协调资金25万元,由城管局负责在群众集聚地安放3组移动厕所。目前,厕所已经投入使用,有专人管理。“现在,上厕所方便了,随地大小便的少了,环境也好多了。”蛟河市一位环卫工人说。
领导干部带头,机关干部争先跟进。在走访前进乡额勒赫村时,得知13岁的李丽韩和妹妹不幸失去父母,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后,蛟河市委党校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1000元钱,给他们买了大米、豆油、棉鞋等生活用品。
为了能帮助更多生活困难的人,这位老师和一群志愿者在蛟河市组建了一个民间爱心团体——“蛟河爱心群”。在她们的感召下,这个爱心群已拥有会员500人,其中有20多名机关干部经常活跃在群里。爱心群今年已捐款5万余元,在蛟河帮扶困难群众40余人。
据统计,蛟河市“服务基层 服务群众”活动,先后帮扶困难群众1000余人解决生活难题1610个,提供米、面、油、衣物、学习用品等救助物资折合人民币33多万元。
单位对口包保 打通“最后一公里”
蛟河市民营企业2014年遭遇了很大困难。对此,蛟河市把帮扶困难民营企业作为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点,全力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难题。
在调查各服务窗口后,蛟河市机关工委梳理出与民营企业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147项,编制了《便民服务手册》并发放给企业。蛟河市供销社负责人在走访蛟河市永丰冷冻食品有限公司时,了解到因为该企业前期改造投入大,秋天时遇到了资金困难,若不能及时收购甜黏玉米,公司和几百订单农户都将蒙受严重损失。供销社领导班子立即多方协调,为该公司贷款300万元,解决了公司燃眉之急。
在帮扶工业企业的同时,蛟河市也不忘家庭农场这一经营主体。在包保三一家庭农场中,蛟河市工商局设专人全程跟踪服务,帮助注册新型农业市场主体,协调金融部门为农场申请贷款1000余万元。此外,该局还联系相关部门培训农场员工,联系外埠订单,使该农场很快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据统计,在活动中,各职能部门共走访民营企业318次,解决各类实际问题188个,帮助解决用工459人,培训员工220人,协调企业发展急需资金1978万元。
包保到村屯 服务群众零距离
蛟河市所有包保单位均在所联系村屯设立了工作联系点,几百名机关干部轮流蹲点,做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
市残联开展了农村残疾人“带传培训工程”,全年培训农村残疾人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加工技术带头人300余人。残联还为伤残困难户更换假肢、发放轮椅等康复器材,先后资助残疾大学生20人,提供助学金5.1万元。
在走访包保的漂河镇头道沟村时,市地税局了解到,该村2013年发生的山洪将村里的自来水管道冲坏,导致村民吃水困难。该局立即发动机关干部捐款3万元修复管线,让150余户居民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居民姜春梅要办理房屋产权交易手续,但因为身患血栓病卧床,无法前往蛟河市房屋产权中心。产权中心了解情况后,派工作人员利用双休日赶到姜春梅住处,为其现场办公。到目前,他们已为不能来中心办理业务的群众上门服务100余次。
活动中,蛟河市80多个部门先后为60个包保村协调帮扶资金135.22万元,解决各类办公用品合计25万余元,修桥6座,修路4326延长米,捐赠书籍1.5万册,帮助群众化解矛盾纠纷49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