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写在脸上——桦甸市常山镇民生工程建设纪实

25.02.2015  10:27

      过了腊八,天寒地冻,可记者在桦甸市常山镇商店里看到,电取暖器依然在滞销。好在商家预测较准,没有大量进货,妨碍不大。

      北方人生活,冬季取暖可是天大的事。

      常山镇居民,包括各机关单位,几年来也一直在与严寒搏击。

      记者了解到,镇区的供热管网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始供热能力2万平方米。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供热增容到4万多平方米,锅炉吨位加大了,管网却没有改造,主管线径极小,管道老化腐蚀,跑冒滴漏,缺少阀门井,一处故障,殃及百家,十多年间就没有标准供热过。对此,镇区居民怨声载道。每个居民家庭电取暖器不止一个,甚至每个房间都有,用电超负荷,跳闸现象家常便饭,侥幸没有发生火灾。机关干部上班要穿厚厚的军大衣,羽绒服,坐在办公室得戴着手套和棉帽。

      供暖是“天字号”民生,常山镇政府改造供暖的决心坚定。但是2013年,因为资金问题没能完成。

      2014年春天,镇党委书记、镇长赵士华开始专项攻关,得到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获批560万元改水、改暖专项资金。5月份,镇里聘请省里专家进行策划,立项、可研、评估、环评、建设选址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并派专人负责跟进。7月初,供热改造工程全面动工。新管网按10万平方米供热能力设计,主管线长8000延长米,设阀门井20余座,覆盖目前整个镇域建成区,供热单位投入资金将锅炉从10吨升级到15吨。供热管网改造成为全镇居民特别关注的工程。10月末,居民家的暖气热了,居民拍手称快,因为他们可以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季了……

      人要生存,须臾离不开水。常山镇区自2010年以来,供水就出现了问题。2010年“7.28洪灾”给常山镇带来重创。其中仅有的三个水源机井,有一个塌陷,供水能力骤降三分之一。全镇1000多用水户,末端400多户不能正常用水。于是一家一户打水井汲地下水,到邻居家挑水就成了常山镇区居民的一大特色。

      与改造供热管网同步,自来水改造工程成为2014年常山镇重点民生工程项目。

      镇政府请专业人员进行认真规划设计,按发展目标超前设计供水管网覆盖区域和供水能力,确保全镇自来水用户能够吃上充足的水。常山镇的自来水改造工程重新铺设供水管线7000多米,其中主管线5000多米,在原有水源机井的基础上,按照西、北、东的方位,新打三眼115米深的水源井,同老井共同并入管网,现在供水达近百吨,最大供水能力可达200多吨。

      常山镇居民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吃上自来水的。当时镇区建成区域面积还没有这样大,用水户和用水量也小,有些偏远的平房区因多种因素并没有接通自来水,而常山粮库以东的20多户居民则因地质条件疏松,管线开挖时塌方而一直搁浅。2014年的自来水改造,镇政府决定不落下一户。自来水完成后,水质清澈,水量充足,老百姓家里吃饭、生活立刻体现了方便。那遍及全镇的一股股清澈的自来水,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民心水”,滋润着百姓心田。

      走进常山镇大河村大河屯、钓鱼台屯,一条条平坦水泥路,一座座干净整洁的房屋,一面面整齐划一的围墙,在镌绣着一幅美丽的新画卷。2010年洪灾的满目疮痍,成为了永久的历史云烟。

      为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镇政府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程中,争取到上级220万多元的资金补助,为大河村大河屯、钓鱼台屯,靠山村靠山屯、常山村太平庄屯建设围墙15200延长米,兴隆村排底沟屯西头的排底沟河岸边,建起了农村不多见的大广场。协调80余万元,为同兴村三道沟屯修了一座长30米的水泥桥,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在新农村建设中,常山镇还实施了镇区90盏太阳能路灯,桦兴村36盏路灯,兴隆村20盏路灯等光明工程。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再到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常山镇党委政府为农民打造幸福生活,建设美丽幸福常山。常山镇人民正在这肥厚的沃土上建设和享受着美好生活。

      文化,是一个地方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常山镇共有12个村,1个社区,每个村(社区)都有一支秧歌队,一支篮球队。夏季农闲时节,每个村的篮球场上都活跃着矫健的身姿,球技也许不专业,但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夜幕降临,农民老老少少,穿得花枝招展,聚集在文化广场或路灯泼洒的街巷,踏着欢快的鼓点,舒展柔曼的身姿,把东北大秧歌表现得酣畅淋漓……几年来,常山镇引导和扶持农民组建文艺团体,把文化的种子“种植”到农民自己的文化队伍中。全镇共有秧歌队14支,文艺社团8个,靠山村成立了美丽乡村百人合唱团。这些文艺队既给群众带来了欢乐,又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

      这一项项民生工程的建设,承载的是真挚而深厚的为民情怀,秀美的松花湖畔,舒展开来的是一幅幅壮美的民生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