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堡”巨变的背后
记者 谢晓林 高正佳 王法权
如今来到珲春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个曾一度被人们遗忘的“桥头堡”变大了、变美了,变得有生机了,到处是工地,到处是项目,到处是车流、人流。一组数字可以验证珲春的变化: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8亿元,同比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175亿元,同比增长25%;全口径财政收入21.6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0%以上,接待国内外游客15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亿元,同比增长27%。
在宏观经济形势严峻情况下,珲春经济为什么能破冰前行,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带着这个问题,记者经实地采访、调查、座谈,得到以下启示:
启示一:选准突破口
1992年,珲春市被国务院批准为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沿边城市,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一夜之间,珲春市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投资者、淘金者纷至沓来。也许是历史的局限,也许是珲春市准备不足,珲春市的开放浪潮很快退去,遗留下一处处半截子工程,珲春市一夜间又回归到原来的“大屯铺”。
2012年,珲春被批准为国际合作示范区。2013年7月,珲春市新班子上任,带领全市人民寻找优势,乘势快上。那么珲春的优势在哪里?第一,区位优势。珲春市是欧亚大陆桥的起点,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第二,生态优势。珲春拥有防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后获得国家级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等殊荣。第三,资源优势。珲春不仅水资源、森林资源、煤炭资源丰富,而且毗邻俄罗斯、朝鲜,能够引进的物资资源极其丰富、市场资源极其广大;第四,政策叠加优势,珲春市享受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互市贸易区、国际合作示范区等众多国字号政策;第五,人文优势,在珲春定居的俄罗斯、朝鲜等国人数众多,满、蒙、朝、汉等民族和谐共处,构成了珲春独特的人文特质和文化底蕴。针对上述优势,珲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进口资源转化、出口产品加工、商贸物流、旅游休闲养生四大基地和能源、有色金属、纺织服装、木制品加工、海产品加工等八大百亿级产业目标,利用3年多的时间使珲春的经济总量、工业产值、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翻番。
围绕发展目标,珲春市委、市政府选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为突破口,总投资超40亿元的珲春河治理改造工程是珲春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头大戏。去年入冬后,全市企事业单位踊跃参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沿河两岸机声隆隆。国家水利部在原投入5.9亿元的基础上又追加了4.7亿元专款。城市水、电、气、路、桥等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同时推进。他们根据规划的四大基地、八大百亿级产业蓝图,有针对性地举行全民招商。
珲春市委书记、珲春国际示范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高玉龙先后率团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发达省市及韩国、日本、俄罗斯举办专场招商会,走访国内外100多家著名企业。市直各部门利用周末、节假日休息时间,外出招商。到目前,全市共引进项目400多个,到位资金180亿元,其中有韩国浦项现代、国内紫金矿业、雅戈尔等十余户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落户珲春。由于投资者众多,12平方公里的物流园区土地已全部用完,空旷了20多年的烂尾楼已被改造成职工宿舍和创业孵化基地。
启示二:加快开放步伐
珲春市的决策者们强烈地意识到:珲春的发展在开放,珲春的希望在开放,珲春的未来在开放。他们紧紧抓住对外开放的牛鼻子,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推进。在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一站式通关系统正式上线,圈河口岸实现“无午休、无周日”通关。珲春口岸列入中国首批进境粮食指定口岸。珲马铁路中断二十年后恢复运营,已累计运进俄罗斯优质煤炭60多万吨。与朝鲜罗先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在罗先取得银行代理经营权。对朝邮路、劳务正式开通,出口加工业务蓬勃开展,4户试点企业利用朝鲜劳动力5000余人。合作示范区全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84亿元,同比增长16%。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额6亿美元,同比增长10%。互贸区俄边民入区15万人次,同比增长一倍。成功举办俄侨会、中俄远东市长会和物流、旅游论坛。珲春名符其实地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启示三:高度重视民生
珲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先后投资10多亿元对供水、供暖、供电进行改造;投资10亿元建起了珲春国际关系学院;投资1亿多元修建现代化的体育场;投资24.5亿元建起了99.8万平米的安居楼,并规划用3年时间对市内棚户区进行改造。记者欣喜地看到,建筑面积20万平米的馨安小区及同等规模的西域名苑相继投入使用,已有近万户低收入人群喜迁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