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君|“一号文件”指引中国乡村振兴之路
1984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
盛大的国庆庆典上,群众游行队伍远远走来。
与往年工人队伍排在群众方阵首位的惯例不同,这一次,先导而来的是农民队伍。
1984年国庆35周年庆典,农民游行队伍的彩车上打出“联产承包好”的大字
五辆彩车在红色大拖拉机的牵引下稳健驶来,车上载着五个4米高的红色大字——“联产承包好”。
队尾还有一辆彩车,载着一本书的模型,那是“中共中央一号文件”。
1984年国庆庆典上,邓小平与西哈努克亲王在观礼台上
那天,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邓小平向柬埔寨主席西哈努克亲王介绍说:“这是我们的农民队伍。”西哈努克亲王说:“中国的农业搞得好,是因为阁下的领导和中国的政策好。”邓小平笑着说:“标语上写得清楚——是国家政策好。”
“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其中提到的问题往往是中央全年需要重点解决,也是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说起“一号文件”,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三农”领域,联想到中央出台的直接惠及中国农民的好政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5个“一号文件”
一、包产到户 破题立新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高度赞扬了安徽省肥西县实行包产到户和凤阳县搞“大包干”所引起的变化。1980年的“75号文件”对“包产到户”定性为“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但该文件并没有完全正面肯定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争论仍然存在。
1981年间,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努力与探索在中央与地方齐头并进。3月30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就转发国家农委《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并指出,合理利用和开发各种资源,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才能保证我国农业建设的正常进行。在党中央指导与支持下,多个联合调查组分赴全国各省份调查包产到户。来自安徽的调查组报告说:“包产到户是农村的曙光,中国的希望。”
10月4日至21日,中央召开农村工作会议,讨论起草放宽农业政策的文件。这次会议纪要,被整理成1982年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肯定了土地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联产承包制可以恰当地协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并使集体统一经营和劳动者自主经营两个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所以能普遍应用并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图为复印件
1983年的“一号文件”提出了“两个转化”,即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为此,文件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更大胆一点,工作更扎实一点”。
1983年,农村改革步伐加快了,农村经济变化也很显著。家庭承包普及到几乎每个村庄,农村劳动力从闲置状态下解放了出来。
1984年6月12日,《人民日报》刊登《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
1984年的“一号文件”给广大农民吃了颗“定心丸”——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十五年以上,允许农村社会资金自由流动,鼓励入股分红,允许农民私人办企业,雇工经营超过八人的,允许试行。1984年我国农业生产达到前后几年的峰顶。
1984年7月12日,《人民日报》刊登消息《夏粮丰收——总产量超过去年 创历史最高水平》
1985年的“一号文件”以“改革统派购制度、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课题,旨在“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1986年的“一号文件”强调“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调整工农、城乡的利益分配关系。
二、炎黄子孙 告别田赋
“告别田赋鼎”局部照
“我是农民的儿子,祖上几代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万代歌颂永世不忘。”
在自制的鼎上,农民王三妮一个字一个字刻上了500多字的铭文。他所在的石家庄市灵寿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04年就免除了农业税,不仅不再“缴钱粮”,还能享受政府补贴。有感于好政策,这个掌握青铜铸造手艺的农家汉子终于在2006年铸成“告别田赋鼎”。
告别田赋鼎已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
2004年的“一号文件”实实在在,关注农民的“钱袋子”,主题是“增加农民收入”。正是这一年,中央提出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并取消了绝大多数的农业特产税。2006年正式废止 “农业税”。
纵观2004至2012年,“一号文件”关注着“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从“农民增收”到“农业发展”,从“现代农业”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强农惠农政策纷至沓来,农民钱袋子逐渐充实起来,农村越来越美,农业一步步强了起来。
三、乡村振兴 步伐不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稳中向新,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夯实了根基。
2013年“一号文件”注重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特别强调了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当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说,农村合作社是新时期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和规模经济的一种组织形式。
2013年2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014年“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2014年1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文件鼓励在明确底线的前提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2015年“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快完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同步推进城乡法治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这是“一号文件”首次用大量篇幅聚焦法治。“依法治农”已成推进“三农”发展的重要工作与维度。
2015年2月2日,《人民日报》刊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文件同时提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
2016年“一号文件”强调要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定高产、生态友好的标准农田。
2016年1月28日,《人民日报》刊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 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这对解决“三农”新老问题、有序推动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顺应新形势新要求,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推进“三大调整”——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另一方面实现“三大激活”——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
2017年2月6日,《人民日报》刊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
文件指出,必须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冲关过坎。用改革的办法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在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深刻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问题,对贯彻落实提出了明确要求。会议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带着农民兄弟奔小康,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路上!
(整理:档案君)
本文档案资料参考自《人民日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汇编(1982—2014)》《中国改革信息库》、中国农业博物馆及人民网、新华网、邓小平纪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