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地标建筑 打造城市名片
——我市五年来城市建设工作综述
2016年,首届中国(吉林)道教文化艺术周在位于我市玄天岭文化公园的玄帝观隆重举行。2015年,一场“金鸡唱、百花开”的电影文化盛宴在我市人民大剧院拉开帷幕……
一座座标志性建筑树立起我市的城市地标,一场场文化盛宴塑造着我市文化城市的名片。过去的5年间,我市用一座座标志性建筑,继续书写着旅游文化名城的风采,带给江城市民一次又一次的震撼。
2012年,我市本着“切实服务和保障民生,提高群众民生福祉”的原则,将一批满足百姓日益强烈的文化需求和体育健身需求的公建项目选址东山,一方面弥补我市城市功能的不足,一方面用城建项目带动东山区域整体改造提升。
人民大剧院、全民健身中心、东山体育文化公园应运而生。建成后的人民大剧院圆满承办了第2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这座剧院不仅创造了全国剧院类工程施工工期最短的纪录,还获得了第十一届“中国钢结构金奖”。今年9月,玄天岭文化公园投入使用。该公园将玄天岭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轴、三点、三区”的规划结构。这些重点工程,不仅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也直接拉动了我市各区域开发建设。
2015年建成的吉林站,东西两侧都有广场,配上商业网点,既是外来游客的良好等待场所,也是我市市民的休闲娱乐选择之一。同时,吉林站又配备了换乘中心,使其具备了很多城市的客运站都无法实现的铁路、客运、公交的零距离换乘。
拥有了良好的乘车基础,我市瞄准城市内部路网下功夫,通过重新规划车辆行驶线路以及新建下穿隧道等方式,缓解了我市的交通压力。2013年以来,为科学调整、完善城市路网格局,快速疏解中心城区交通流量,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坚持“高架路、下穿道,地上、地下,平面、立体,主路、支路”同步谋划、综合施策、加快推进,形成网格化、立体化的大交通体系,打造畅通吉林。
吉林大街中段下穿隧道于2015年5月7日开工,8月30日竣工通车。全线长1200米,最深处挖深10.25米,外运土方186099立方米,浇筑混凝土44945立方米,钢筋制安7785吨,工程建设内容还包括江城广场环岛改造,新建下穿江城广场的松江路由东向西单向隧道。施工单位在没有中断交通的情况下,采取搭设临时钢便桥、交叉施工等方法,仅用100天的时间就保质保量完成了施工任务。
过去五年,我市投入巨资,进一步畅通了我市的对外通道。吉林绕城高速、长吉北线、长春经济圈环线辅道九开线永吉段等工程相继竣工。
我市还注重桥梁建设,让市民出行得到了进一步的便利。我市的第一条城市东西向快速路,由雾凇大路(包括雾凇西路、雾凇中路、雾凇东路)、雾凇西路立交桥、雾凇高架桥、雾凇大桥组成。2014年9月28日,这条东西向快速路实现通车。据了解,雾凇大路全长10.5公里,起于欢喜岭街,止于滨江东路,是我市道路规划中东西轴向的咽喉要道。它的建设,有效连接起船营开发区、虹园开发区、龙潭区及市区与外环之间的交通。过去五年,金珠大桥、新城大桥等路桥工程也相继建设,桥梁和下穿隧道的结合,打造了我市立体交通的新格局。
如果说大交通网络的建设是对我市城市交通运输平台所进行的一次大手术的话,那么我市的老旧小区宜居综合改造及街巷整治工作,则是一次“中医施药调解根本”的治疗。一次改造工作的开展,可谓是让我市市民的“住”、“行”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整治支路88条、胡同47条、小区巷路46条。全市50多个老旧小区配套功能得到完善,居住环境得到美化,管理秩序得到规范,提升了老旧小区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除了进一步完善街路,我市还开展了“暖房子”工程,让居民的住房“穿衣戴帽”,使市民都能在冬季感受到温暖。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准我市为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借助这一政策,我市的“暖房子”节能改造工程得以全面实施,市政府提出了建成我国北方第一座“暖房子”城市的目标。
取缔小锅炉、管网改造、实现集中供热、开展外墙保温工作,经过最近几年的努力,当前,我市城区内“暖房子”工程改造项目共完成建筑面积2815.69万平方米,5141栋住宅楼,涉及508个住宅区,受益居民37.45万余户。按同等供热水平计算,改造后比改造前室内温度平均提高3~5℃,有效缓解了我市供热压力。全市城区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比2010年下降8.8%,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节能居住建筑比例达到100%,年节约标煤2.8万吨。 (江城日报记者/张洋 编辑/李波)
版权声明: 松花江网是江城报业在互联网上授权发布松花江网、《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新闻的唯一合法媒体,欢迎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松花江网”和作者姓名;吉林市范围内网站若要转载,必须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如若违反,松花江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能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