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发合:治理大气污染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18.02.2016  10:55

  在过去的一年,我们既见证了“阅兵蓝”“北京蓝”的好天气,也遭遇了因冬季重度雾霾而采取的限行、停产,甚至停课等办法带来的一些损失。在这一年之中,我们的空气质量究竟怎么样?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除了污染排放以外,雾霾的产生还有哪些原因?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首席专家、研究员周兵做客《新华访谈》为您解读。

      新华访谈: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柴发合: 我国这几年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有很大的进展,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2013年9月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就是众所周知的“大气十条”,对于从2013年开始的五年时间内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特别是PM2.5防治目标及相关措施都做了明文规定。在“大气十条”的推动下,今年1月1号也实施了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有序推进。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2013年、2014年、2015年全国PM2.5和PM10的浓度整体呈现持续下降,包括在冬季重污染频发的京津冀地区,全年平均的污染物浓度也下降很快,这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污染防治措施的有力实施。在重污染方面,虽然遭遇了11月、12月份连续的重污染过程,但是从统计数据来看,从2013年到2015年,重污染的天数总体还是逐步减少的。重污染的程度也在变化,这个变化受其他条件的影响不是特别明显,但是总体来说,2015年最严重的污染也没有达到2013年1月时的状况。所以说,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话又说回来,按照2012年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现在我国PM2.5的浓度还是非常高。所以,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还非常艰巨,特别是在重污染应对方面,经常发生重污染的话,不仅对社会秩序产生严重影响,对公众健康、心理情绪都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在重污染应对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要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不可能一天消除,但是只要我们持续的努力,重污染就会越来越少,环境质量就会越来越好。

        主持人:我们的政府还有什么样的抓手可以有效治理霾污染。  

 

        柴发合: 面临严重的大气污染,我觉得不仅仅是政府,更应该是全社会共治。政府一定要带头制定好规划,从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来看当地或者整个区域,甚至整个国家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应该如何总体布局。对于企业来说,最主要的是坚守底线,就是要保证自己的污染物排放达标,一定要把现在超标排放的行为杜绝掉;政府通过严格执法和严格监管,把这部分负面影响消除掉。第三,公众既是污染的受害者,同时我们的行为也在或多或少的带来一些污染,比如说我们能不能少开车,在秸秆焚烧方面是不是能够调整或者开发更多的秸秆利用途径;在燃煤污染防治方面,比如政府配备了很多优质煤,特别是在冬季采暖期间,我们用一些优质煤替代,甚至通过改用清洁能源把采暖方式变得更清洁化。另外,机动车排放是我国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不是我们可以少开几天车或者使用更清洁的新能源汽车;同时,除了小汽车之外,我们对重型柴油车的污染控制一定要加强,特别是我们现在发现,一些在市场上销售的柴油车不达标,假国三、假国四的现象经常出现。另外还有超载,比如把原来载重8吨的车改成载重30吨,这样的改装都会带来更多的污染排放。一辆重型柴油车有时和100辆小轿车的排放相当,所以这方面的污染控制一定要做好。

        从大的方面来说,利用国家当前新的机遇,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调整、限制落后产能发展以及淘汰过剩产能方面应该加大力度,使污染能够降下来。还有就是能源使用条件非常重要,要使我国能源进一步清洁化,特别是在煤炭使用方式上,第一是集中使用煤炭、集中处理排放,提供清洁的煤电,用于采暖、生活或者工业上的其他用途,只有集中使用,燃煤排放才能搞好集中防治。像电厂现在推行的超低排放技术,可以把污染减排做到极致。如果类似的工作推广下去,总的污染物排放就会下降。总体来说,我们要照着环境改善的目标,用最有效的手段,全社会共治,把污染物排放减下来,特别是对重污染贡献大的污染物排放降下来,这样才能给全社会一个蓝天和老百姓好的生活环境。

(责任编辑: 省环保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