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三优”助“摘帽”——柳河县发展特色产业脱贫攻坚见闻

25.04.2017  09:32

  来到“七山半水二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秀美柳河,各村屋顶、路灯上闪耀的太阳能电池板和田间火热的春耕备耕气氛,化为一幅欣欣向荣的画卷映入眼帘。

  按照“五年任务、两年完成、两年巩固、一年提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柳河县脱贫攻坚成绩不俗:截至2016年底,16个贫困村,3963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完成总任务的41%。

  值此生机盎然之际,柳河县在发展特色产业扶贫上做好文章、精准发力,形成以光伏发电为主,设施农业、劳务就业、旅游产业为优势的“一主三优”产业扶贫模式,确保全县余下19个贫困村、5692名贫困户双“摘帽”。

  巧用自然条件 发展光伏产业

  屋顶成了“聚宝盆”,阳光也能变“金子”。贫困户通过国家补贴和“卖电”收益,实实在在地增加了收入,实现了一次投资,长期受益、稳定增收的脱贫效果。

  “我患有心脏病,干不了重体力活,光伏发电可真是个不出大力就能挣钱的好项目啊!”红石镇四清村的贫困户石雨林怎么也没想到,村里建起的光伏发电站、自家屋顶小小的太阳能电池板,能给自己带来一年3000元的收入。

  给贫困村上光伏,给贫困户增收益。姜家店乡前川村也是靠着光伏发电让33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村党支部书记曲风明说:“立足山区和丘陵较多、适宜光伏项目的实际,包保部门市财政局与包保企业康乐太阳能合作,投资130万元,给村子建起了光伏发电站,年可发电15万瓦,收益20万元。配合村里其他扶贫产业,贫困户平均收益1300元。

  柳河县把光伏产业作为扶贫主导产业,投资1亿元,建设了1座县级电站和38座村级电站。目前,6兆瓦县级电站正在进行规划选址、可研设计等前期工作,建成后可实现收益720万元,带动1800户贫困户脱贫;4兆瓦38座村级电站相继建设完成,年可实现收益480万元,带动贫困户1200户年均增收3000元。

  开拓致富思路 依托优势产业

  清洁能源产业与扶贫相结合,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全县脱贫致富的新思路。

  与“输血式扶贫”模式相比,光伏发电扶贫项目被誉为“造血式扶贫”,各村一边享受光伏发电带来的收益,一边开拓思路,接受新兴事物,发展设施农业、旅游等优势产业,摘掉穷乡僻壤的旧帽子。

  “我父母身体不好,孩子正在上学,沉重的医疗负担和学费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有了光伏发电分红,在木耳基地和米业公司打工,再加上家里的十几亩地,一年挣个2万块不是问题。”前川村贫困户于卫军对记者说。

  在发展光伏产业的基础上,前川村去年建成的黑木耳基地,已采摘黑木耳2500公斤,收益8万余元,安置贫困户10人就业。今年,村里还以姜家店禾丰米业有限公司为依托,加快发展“姜家店火山岩大米”地理标志农产品,采取“公司+村集体经济”的模式,每年村集体可收益5万元,通过年分红的方式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

  罗通山镇自立村距离罗通山风景旅游区不足10公里,抓住这一优势,该村打造旅游观光产业,建设花海100亩,带动贫困户增收。

  “‘黑果花楸’是从国外引进的品种,可以入药也可以食用,经济价值与观赏性都很高。”镇人大主席宫国信告诉记者,这种植物花期较长,而且采果期和农民秋收互不干涉,采摘后的植物叶变为红色,可持续20天,观赏性极高。果实的利润每亩可达3000元-5000元,同时支持鼓励农民开办农家乐,取得种植加旅游双获益。

  与产业基础结合 “电商扶贫”大有作为

  凉水镇凉西村向包保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借智,联手壮大村集体企业“聚源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优质木耳种植,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靠特色种植致富,村子、村民不能单打独斗,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产品销售的信息化扶贫模式落地生根。村党支部书记马洪财说:“师院为我们投资13.8万元建立了‘山丹丹’农友助销实训平台,构建产品销售网络,拓展销售渠道。2016年村里1万多斤优质木耳销售一空,销售额达15万元。

  销售路子广,“难买难卖”不再是问题。借助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技术优势,凉西村扩大特色种植产业,发展了20亩红菇娘种植项目。同时,学校对该村继续进行食用菌菌种培育、仪器设备使用、电商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并把凉西村食用菌合作社作为学生专业实践基地,双方深度合作已全面展开。

  “师院将继续帮助村合作社发展壮大,支持电商销售平台继续运营,在产品包装、升级上下大功夫,用集体企业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村第一书记马跃说,村里的30户贫困户已全部进入合作社。2017年,要继续扩大食用菌种植规模,建立集中性扶贫产业园,为每户贫困户投入3000元,发展黑木耳种植,由村里负责集中生产、管理和销售,贫困户通过劳动获取报酬、参与年底分红,预计每年每户分红1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