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柯城区:垃圾再生馆让垃圾成“宝贝”
【农村垃圾处理新探索系列报道】
光明日报记者 严红枫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桂芬 沈月梅
把垃圾当宝贝,分好类后拿来换积分换日用品,这是发生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农村的新鲜事。
“一个人在前面撒米,一堆人在后面捡,还捡不干净。当时,村民乱丢垃圾,配再多的保洁员也扫不干净。正是通过垃圾再生馆的有效探索,全区垃圾分类有了良好氛围,取得了明显成效。”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主抓全区垃圾分类工作的徐登富说。他对未来乡村洁净、美丽、美好充满信心。
记者在柯城区看到,自从村里建了垃圾再生馆,村民不再乱扔垃圾,村庄环境也大变样,而且有些村的路上连一个烟头都找不到。
垃圾再生馆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可以改变一方百姓根深蒂固的陋习?
柯城区石梁镇坎底村风景如画。光明日报记者 严红枫摄/光明图片
垃圾是不该放错的资源 垃圾再生馆变废为宝
3月30日上午9点40分左右,记者来到柯城区航埠镇,看到一辆三轮电瓶车开进了垃圾再生馆。
驾驶员梅雪峰熟练地将车上的油瓶、泡沫箱卸下,又将载满纸屑的车子驶上了地磅称重。几分钟后,一张清单就到了梅雪峰手中:报纸87斤、废纸屑94斤、泡沫2斤……9种废品经核算,梅雪峰得到了249.5个积分。
“这个积分用处大哩。可以在这儿换纸、肥皂、洗洁精等生活用品,很实惠。”梅雪峰告诉记者,以前这些东西全扔了,自从镇上开了垃圾再生馆,他的废品便有了去处。“家里老小都很注意将垃圾分类回收,这么做既环保又有钱,何乐而不为呢?”
像航埠镇这样的垃圾再生馆,柯城区每个村庄、每个社区都有一个。这些再生馆“长”得都一样:门头设计成绿底白字,上面嵌有“垃圾再生馆”某某店字样;专门设计了LOGO,运用蜿蜒流畅的线条,绿、青、金、银四色勾勒出山形,代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好寓意,外面圆环形的三个箭头,表示可循环再生利用,体现资源可再生的含义。
柯城区某垃圾再生馆工作人员用“剥皮机”处理废旧电线。光明日报记者 严红枫摄/光明图片
“垃圾再生馆不仅仅是垃圾分类兑换超市。”徐登富介绍,垃圾再生馆有两大功能:第一是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的集中收集平台;第二是可回收垃圾价值再发现、功能再恢复的场所,能够使无用变有用、垃圾变产品,同时也是绿色、低碳生活的倡导场所和体验场所。
和全国的很多城区一样,柯城区一直以来也饱受垃圾围城的困扰。为解决这一问题,从去年3月开始,柯城区围绕“全覆盖、可持续、高标准”的要求重点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工作;4月份开始,各乡镇(街道)陆续建立垃圾分类兑换超市,并于5月底实现全覆盖;经过总结提升,8月份,全区垃圾分类兑换超市全线升级为垃圾再生馆,实现常态化运行。
小小的一个垃圾再生馆,有效激发了村民回收垃圾的热情,改变了村民随手乱丢垃圾的不良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村民的环保意识。更重要的是,妥善打通了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一系列环节,实现了分类收集、分类处理。
柯城区府山街道垃圾再生馆店员称量居民送上门的分类垃圾。光明日报记者 严红枫摄/光明图片
目前,柯城区的垃圾再生馆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种由乡村负责运营,另一种则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委托企业(保洁公司)负责垃圾再生馆的运营工作。
每样垃圾都有出路 打通“垃圾去哪儿”通道
今年75岁的徐爱娣有一个习惯——收集油烟机油糟里的废油。为了不弄脏垃圾桶,徐奶奶每次都把废油瓶放在垃圾桶旁,等待清洁工回收处理,可让她忧虑的是:废油瓶会被运到哪里?会不会被人拿走当地沟油?
去年4月,衢化街道在滨一村社区试点推行的垃圾干湿分离定时定点投放活动了却了这位“集油奶奶”的烦心事。
原来,衢化街道从体量最大、日产量最多、干湿混装的垃圾入手,联合衢州清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率先试行“干湿分离法”,将厨余这些“湿垃圾”用社区专配的绿色小桶分装,干垃圾则用其他桶分装。分装之后,每晚五点半至七点半进行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分类专管员按干湿分类收集。收集之后,湿垃圾由清源公司专用车直运加工车间,制作有机肥,干垃圾则由垃圾分类专管员二次分拣“再生”。徐爱娣奶奶收集的废油属于湿垃圾,将被运送到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
“柯城垃圾分类模式的亮点就是做实垃圾再生馆平台,打通从前端分类到终端处理的通道,使垃圾各行其道,各得其所。”徐登富介绍,以往,一般将未分类的垃圾一股脑拉到填埋场填埋,大量垃圾不仅挤占宝贵的土地资源和生活空间,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如今,柯城区在细化垃圾分类基础上,实施垃圾精准归类,进行多元化分流、差别化处理,全方位打通垃圾处理渠道。废旧电池、油漆桶、农药瓶等有害垃圾由垃圾再生馆统一收集后交由巨化集团两废处置中心安全处置;可回收垃圾经过垃圾再生馆分拣后资源化利用;农村可腐烂垃圾进入阳光堆肥房;经过分拣处理后的其他垃圾再经过中转站运至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理。
找不到烟头的村庄 垃圾分类成村民习惯
春风和煦,走进华墅乡刘坂村,记者看到,村道两旁的桂花树、茶花都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不远处的田野里,油菜花开了,阵阵香气扑面而来;穿过小巷、池塘,一路走来,全村干净整洁,没发现一处乱扔的垃圾,也没看到地上有烟头。
偌大的一个村,为什么地上竟没有一般农村中常见的随意丢弃的烟头?原来,针对农村里烟头随意乱丢现象普遍的情况,华墅乡经过调研后出台了一个特别的规定:垃圾再生馆回收烟头,4杯烟头可以换一包抽纸或一块香皂等。
“香烟头换香皂。”新鲜事一时间传遍村头巷尾。平时满地乱扔的烟头竟然成了村民争抢的“宝贝”。56岁的吴雪莲就养成了随地捡烟头的习惯。“从去年4月份村里建起垃圾分类兑换超市我就开始收集烟头,家里家外都捡,一开始时几天能捡一袋,现在烟头少了,好几个月才凑到一袋。”吴雪莲笑着对记者说,现在烟头都不大捡得到了,大家抽完了一般不会乱丢,一些年纪大的人甚至会抽完烟后把烟头带回家。
在收集烟头的同时,吴雪莲也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原来垃圾都放一起不分开,直接扔桶里,现在把会烂的放一起,不会烂的放一起,可以换东西的就拿到垃圾再生馆。”不光自己分好类,吴雪莲还督促家人,遇到丈夫随便扔时还要批评,现在她的丈夫也逐渐养成了分类的习惯。
“当然,从不习惯到习惯,从麻烦到不麻烦,村民们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刘坂村村委委员郑玉英对记者说。
在村民慢慢习惯分类后,去年6月开始,记者了解到,刘坂村又推行了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全村分成7个点,每个点上写着各片区农户的姓名,农户每天早上6点至8点将可沤肥和不可沤肥的垃圾分好类后拿到指定地点投放,垃圾分拣员就会在该农户后面贴上相应颜色的旗子,一面旗子积1个积分,等于0.25元的价值。经过村党员干部的宣传发动,目前村民也养成了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的习惯。
负责华墅乡垃圾分类工作的乡妇联主席周赟说他们的垃圾分类有三点经验:一是因地制宜,如推行垃圾分类兑换前,通过实地走访、入户调研、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到农村中随意乱丢的垃圾主要是烟头、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茶杯,便以这三类垃圾和废旧电池为主进行收集;二是有效引导,如考虑到上门收集垃圾不利于村民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实行有利于习惯培养的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三是乡村两级重视,如建立“村、片、组、户”联查的网格化管理制度,支部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每个区块下设若干网格小组,责任层层传递、层层落实。
少了垃圾美了环境 分类模式可持续推广
柯城垃圾分类工作推行一年来,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去年4月底到今年3月初,城区共回收可回收垃圾1535吨、有毒有害垃圾126424件,约20吨;农村垃圾再生馆共回收垃圾约427.5吨。城乡生活垃圾基本都能通过渠道有效处置,缓解了垃圾围城压力,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由于垃圾再生馆实行市场化运作,且其中包含大量的旧衣物、泡沫等低价值的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的垃圾又难以出售,收集的垃圾越多,兑换的积分物品就越多,开支也越多。那么,柯城的垃圾分类模式是否可持续可推广?
对此,徐登富以华墅乡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7年全乡垃圾再生馆共回收烟头7033公斤,一次性塑料茶杯、塑料袋5923.4公斤,各类农药瓶1957.5公斤,废旧电池灯管14204节,易拉罐、塑料瓶14094.9公斤,纸板报纸2249.6公斤,废旧小家电960.4公斤,兑换生活物品价值72000余元。而从前,仅仅保洁费,就达上百万元。“这是真正的花小钱办大事。”
垃圾再生馆和定时定点投放的推行,给柯城区的乡村带来了三大变化:一是农户垃圾分类意识强了;二是环境卫生好起来了;三是垃圾桶少了,污染源少了,保洁员也少了。
“垃圾问题看起来是一件芝麻小事,实际上是一件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在推进垃圾分类过程中,我们纠正了从前‘只管分类不管去向’等片面做法,从源头抓起,设计‘通道’,形成闭环,推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转型升级。现在全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已经上路,并渐入佳境。”柯城区委书记徐利水向记者介绍:最近,区里出台了《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搭建起符合当前实际发展的制度框架来建设美丽乡村升级版,其中一个目标便是使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基本达到100%。
徐利水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已经做好了继续啃下硬骨头的准备,争创全国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的‘柯城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