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刻不容缓
当今中国,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是构建自己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一方面,这是中国成长为世界大国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当代中国也为这个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极好的社会条件。中国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理应顺应时代需要,以建设性的态度,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大胆创新,创造无愧于伟大时代的思想理论成果。
其一,构建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是增强中国软实力、使外部世界正确认知当代中国的迫切需要。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发展除了需要进行物质生产,还需要进行精神生产;除了硬实力,还需要软实力。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而无论是制度的完善、文化的发展,还是国民素质的提升都需要现代社会科学提供知识与理论的支持。
中国的发展使国际社会对中国显示出莫大的兴趣。这不仅仅是因为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他们需要了解中国,而且更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最大的实验场。这种现实为中国提升软实力带来了良好机遇。
但如何使外部世界、特别是首先使西方知识界正确认知中国,是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现有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和理论,都是建立在西方经验之上的,都是根据北美、西欧地区人们的集体心理和集体行为总结出来的。换言之,现代社会科学是西方现代化的产物。这些理论在解释中国问题时显得比较苍白,缺乏说服力,无法正确解读中国。但与此同时,当代中国又缺乏自己具有原创性的社会科学知识与理论体系,这是中国软实力提升的一大障碍。
如果不能及时构建自己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以此向国内和外部世界解释好自己国家的文明和发展道路,减少中西彼此文化理解中的障碍,使发展的中国更好地被世界接纳,不仅会阻碍国内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会使外部世界对中国产生更多误解和猜疑,最终给中国的发展带来麻烦。
其二,构建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是破除西方文化霸权、确立中国话语权的迫切需要。
随着传统中国的衰败,晚清以降,中国精英阶层开始反思中国的文化。近百年的反思使中国文化取得了斐然成绩,使我们能够用现代学理来梳理传统文化。但在这其中,也不乏错误思潮。例如有一种思潮的特点是感性地看待中国,虽然意识到中国存在的问题,却无力分析和解决问题,其逻辑错误在于将中国人在一段时期内未能成功应对现代化的挑战归结为中国人不行、中国文化不行,造成中国人丧失文化自信。还有一种错误倾向,就是自“五四运动”以来,一部分人主张“全盘西化”,无条件地接受西方的知识体系,而放弃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些错误思潮都使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失去了应有的话语权。
改革开放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势,大肆宣扬西方文化价值观,如新自由主义、西方民主模式等,给中国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以社会科学中的过度美国化倾向为例,我国高校科研机构大量、原版引进美国教材,在研究过程中流行用美国化的思维研究中国问题。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而是削足适履。面对西方各种文化的渗透,除了要有理有节地进行批驳,更重要的是要作出严谨系统的正面理论回应,这就需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以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为基本素材,进行原创性开拓,精心构建中国社会科学体系,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其三,构建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是中国独立发展原创性思想理论、改变依附型发展的大好时机。
马丁·雅克认为,“中国崛起远远超出经济的范畴,包括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崛起,而且中国崛起的影响远大于美国崛起的影响”。和西方相比,中国当代的发展与转型无论从规模还是深度来说,都是西方所不能比拟的。这为中国社会科学界进行知识创新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无论是研究人员的数量,或是国家财政投入,或是中国学术市场,都为社会科学知识和理论的创新创造提供了肥沃土壤,而中国的发展经验也完全可以检验所有现存的社会科学理论。现在关键是,中国社会科学界有没有足够的决心与自信,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科学发展之路,从根本上破除对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理论依赖,这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
那么,应当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笔者认为,应当坚持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方法,加强对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要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第二,充分反映独特的中国元素。要用中国的理论、中国的学术解读中国的奇迹,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创造、理论的独特贡献、制度的独特优势。尤其要注重对中华文化的汲取和传承。第三,既科学借鉴西方社会科学的合理成分,又打破西方对中国问题话语权的垄断。一方面,要吸收西方理论中有益的思想成分,对中国现实问题作出自己的解释;另一方面,要清醒认识西方理论与中国实际的隔阂,特别是其政治倾向性,不盲从、不轻信,加快理论创新、树立理论自信。(郭万超,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全球视野下中国道路的内生特性研究”首席专家、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所所长)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