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对话交流“吉林渠道”
记者 杨华
10年来,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的四大功能定位虽然几经微调,但“东北亚政府间对话交流的重要渠道”这一功能定位从未改变,而且一直稳居四大功能之首。
东北亚国家间虽然距离很近,但真正广泛、可持续的对话交流机制还没有形成。历史的伤痛,加上现实的领土争端等问题,致使彼此之间的关系微妙而脆弱。
闻名不如见面,交流才能相知。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不同肤色的聚集,和着不同语言的沟通,以“面向全世界,服务东北亚”为宗旨的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为东北亚各层面搭建了一个见面相识、进而相知的大舞台,构建起了一条消除分歧、缓冲矛盾、扩大共同利益的对话交流“吉林渠道”,给复杂的东北亚局势以包容与合作的新契机。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其“国际范”越来越足,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已不仅仅是中国的博览会,而是东北亚的博览会,乃至全世界的博览会;也不再是吉林唱“地方戏”、中国唱“独角戏”,而是东北亚六国同唱区域交流合作“主题歌”,并要唱响全世界!
弹性外交 凝聚东北亚合作“吉林共识”
近3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世界1/5的经济总量、近17亿人口,东北亚地区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是东北亚各国的共同愿望。与此同时,东北亚又是世界第二大热点区域,区域局势错综复杂、纷争不断。
面对这样的格局背景,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从诞生之日起,就自觉担负起凝聚东北亚区域合作共识、推进区域合作发展的历史使命,努力为实现东北亚区域的“和平、和睦、合作”与“共识、共享、共赢”发挥着积极而独特的“弹性外交”功能。
在9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举办的近500项会议论坛活动中,规格最高、影响最大的当属东北亚经贸合作高层论坛,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东北亚六国定期对话机制。
自2007年起,东北亚经贸合作高层论坛已成功举办了6届,每届都围绕一项重大议题,东北亚各国政要齐聚长春,纵论合作大势。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曾培炎、王岐山、李克强等先后出席高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向东北亚乃至全世界传递了求共识、谋合作、促发展的“中国声音”和“中国思路”,逐步凝聚起东北亚合作的“吉林共识”,在国家层面不断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向纵深挺进。
伴随着第九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的更名升格,东北亚经贸合作高层论坛调整升级为“东北亚合作高层论坛”。虽然仅仅去掉了“经贸”两字,但是这一对话机制却发生了重大变化,意味着它的对话范围更宽泛了,内涵更丰富了,从而推动着东北亚区域交流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
“以邻为伴,合作共进,建设繁荣与稳定的东北亚” ,升级后的第七届东北亚合作高层论坛在主题设计上充分体现了这一重大变化。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在主旨演讲中提出了“不断增强政治互信;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深化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4点建议,得到了与会各方热烈呼应,并达成了广泛的合作共识,对东北亚区域未来的合作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第九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开始全力争取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支持。从此,外交部、科技部、工信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中国贸促会、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等10家新增协办单位,由原来的高位指导、外围支持变成与2700万吉林人民共襄盛举。他们不仅给予博览会在政策资金、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而且充分发挥各自的平台优势,引进部长级对话机制、搭建国家级会议机制,使东北亚各国对话交流逐步上升到国家层面,从而全面提升了博览会服务外交的功能。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第九届博览会上,国家有关部委的“身影”随处可见。许多“国字号”的高端会议论坛活动,他们都以主办者或承办者的身份出现,不仅加大了政要和客商的邀请力度,而且有效提升了会议论坛活动的高端性和权威性。也就是从这一届起,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与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一道,共同构建起了我国面向周边区域开展国际对话交流合作的博览会战略平台。
以经促政 助推东北亚区域一体化
目前,东北亚地区还处于区域合作初级阶段,没有建立起广泛制度化的合作机制。在欧盟、北美自贸区等区域一体化组织早已进入良性运转的时期,东北亚的区域一体化还只是一个梦想,这不能不让人心生着急。
因此,如何在政治“冷”的时候让经济先“热”起来,实现“以经促政、政经互动”、助推东北亚区域一体化,成了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矢志不渝追求的终极目标。
令人欣慰的是,2013年中日韩启动自贸区谈判,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终于迈出了“先行先试”的重要一步。面对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第九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主动将“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列入自己的功能定位,彰显了对历史重任的自觉担当。在此期间举办的第四届东北亚智库论坛将其作为一项重要议题,对自贸区谈判中存在的敏感产业保护和实施过渡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为自贸区谈判提供了智力支持,奠定了合作基础。
在国家层面推动合作向纵深挺进的同时,各国地方政府、商协会、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部门也都围绕构建陆海联运大通道、东北亚旅游一体化、金融与产业合作、中国城镇化等一系列重大主题,积极扩大区域内双边、多边及专项领域的对话交流。其层次之高、领域之广、内涵之深,无不展现出博览会的“高端范”。
首届东北亚地方政府合作委员会峰会以“东北亚地方政府合作暨亚欧陆海联运航线建设与中国长吉图战略发展”为主题,与会各方围绕“加强东北亚地方政府间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陆海联运通道建设”和“推动工商界参与区域合作,促进本地区互联互通”两大议题展开对话交流,并达成一致共识;
第二届东北亚商协会国际合作圆桌会议交流了各国商协会促进双边和多边产业合作的意向、建议及需要共同举办的经贸活动,并通过了合作备忘录;
以图们江区域合作为主题,举办东北亚国家商务日、东北亚国际区域旅游发展大会、东北亚金融与产业合作圆桌会议等会议活动,大图们倡议第十一次政府间协商委员会部长级会议就加强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达成了《长春宣言》;
2013中国国际城市合作论坛以“城市发展、走向世界——转方式、调结构、谋发展”为主题,围绕中国城镇化等问题深入探讨,不同国籍、不同区域的代表们纷纷表示将把在吉林感受到的新锐理念迅速传播到中国乃至世界的每个角落……
交流促进合作,合作促进发展。10年来,一场场高端会议论坛活动,无疑就是东北亚各国交流合作日益密切的缩影,中国—东北亚博览会正全力推动东北亚区域迈向“全方位一体化”,而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每一个突破、每一次进步,也都在博览会上留下了清晰印记。
扩大“国际范” 将桥头堡的触角延伸到全世界
近者悦,远者来。最近几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有一种讯息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敏感神经,那就是在许多本来是面向东北亚的高端会议论坛活动和经贸交流对接会上,来自东南亚和欧美地区的嘉宾随处可见,他们不仅“抛头露面”,而且还多有致辞发言。这不禁令人感受到博览会的“国际范”越来越足了!
第四届东北亚智库论坛就是个典型例证。论坛打破了以往只邀请东北亚六国学者的界限,将邀请扩大到全球范围。来自东北亚六国以及美国、新加坡的著名专家学者为寻求符合东北亚地区发展特点的合作途径热烈交流。其中,美国东西方中心主席查尔斯·莫里森还就“政策研究机构的兴起及东北亚议程”作了主题发言。
由省政府和亚太总裁协会共同主办的两届世界产业领袖大会,吸引了来自法国、泰国等国外政要、前政要,以及《财富》500强、《福布斯》全球2000强、知名上市公司、大型跨国企业高层等共约400人参会。他们先后围绕“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下的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和“推动全球实体经济再发展、再创新”主题,纵论世界产业合作发展新趋势。
加拿大与我省远隔重洋,但却在第九届博览会上举办了首个加拿大商务日暨中国吉林—加拿大合作交流会。加拿大总理特使胡子修的一番话为我们揭开了谜底:“加拿大是世界农业出口国,农产品加工业具备相当的竞争优势。吉林省是中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工业基地,双方在农产品贸易、农业投资合作、农业科技交流、汽车装备制造和研发等领域,都有极大的合作潜力。”
如果说在这些场合见到的还只是某几个西方国家的外国人,那么欧盟—中国(吉林)投资贸易洽谈会则是欧盟各国嘉宾在长春举行的一场大Party。其中,仅在第九届博览会上,就吸引20个欧盟国家的近200名商协会、知名企业以及部分驻华使馆代表参加,推动吉林与欧盟各国共享市场资源、共同发展。
都说孔雀东南飞,而今却有孔雀“东南”来。2012年东南亚(台港澳)—中国吉林经贸洽谈会吸引了近300名华商代表团参会,从而打开了我省与东南亚交流合作的瓶颈,开创了亚洲东部南北两端“比翼齐飞”新格局。
而由全球华商“少帅”李农合率领的200名世界华商企业家“豪华团队”,更是为第九届博览会进一步扩大“国际范”增光添彩。在第十九届梦想赢天下·世界华商金砖论坛上,他们以“融智、融资、融合”为主题,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全球华商的思想盛宴,敞开了广交天下朋友、积极拥抱世界的“华商胸怀”……
政要聚首,精英荟萃。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舞台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成了世界各方表达观点主张、瞭望世界前沿的“论道场”, 通过这条对话交流“吉林渠道”所达成的诸多共识,正化作扩大交流的互访、增进贸易的互动、加强合作的步履,吉林这个东北亚合作“桥头堡”的触角也因此与博览会一道延伸到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