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市:松江两岸绿意浓
初秋时节,漫步在松花江畔,蓝蓝的天空、碧绿的江水,以及郁郁葱葱的植被,令人心醉神驰。
启动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实施“美丽家园”行动计划,“形成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建成一批具有松原特色的绿色城镇和绿色产业群体;拓展重点绿色产业,实现绿色经济目标,形成绿色产业群;初步建立绿色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稳步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建设向多功能平衡形态的过渡,全市经济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可更新资源不断增值;全市国民素质明显提高,科技、文化、教育和其它事业极大发展,经济、社会和生态复合系统呈现出良性循环。”
这是松原生态建设的目标,为了早日实现这个目标,松原市党政领导牢固树立保护、治理、优化、开发的理念,走高效益、广就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他们运筹帷幄,率领全市各族人民勇往直前,清除一个个路障,攻克一座座堡垒,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战果。
生态环境建设进展顺利
在生态环境治理上,松原市坚持建设和保护相结合,建和管相结合,坚持科学动作资本和培育优质资源相结合,强化生态环境建设,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突出解决水、绿、控等问题,通过生态环境项目实施,加快了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开展“河湖连通”、“哈达山水利枢纽”、生态环保型壅水坝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三化”治理与湿地修复工程取得成效,三化”草原治理面积完成9516公顷,草原围栏154516公顷,治理盐碱地面积91470公顷。实施了防沙治沙、农田防护林、三北五期等重点工程,完成造林面积7248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9.7%;昔日的片片碱斑不见了,变成片片绿茵,草原植被得到了恢复。春秋两季的风沙弥漫、碱土飞扬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使附近的林地、耕地、村屯得到了有效保护。节能减排稳步推进,循环经济取得成效,污染物防控力度得到加强。单位GDP能耗降低24%,工业用水重复率达8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78%;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削减比例分别为14%、11%、12%和13%。
生态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以开发绿色、有机品牌为突破口,加快调整生态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可持续效益农业、生态林草产业、资源水利、有机和绿色食品、精品畜产品、化工、清洁能源、旅游等8大重点生态产业,加快了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生态化步伐,促进了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是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稳步发展。重点建设和完善了优质玉米生产基地550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15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30万亩,杂粮杂豆生产基地50万亩,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25万亩,良种生产基地10万亩,生猪生产基地300万头,禽类生产基地2000万只,生态草生产基地200万亩,水产养殖生产基地60万亩等十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名牌品牌产品明显增多。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注重品牌形象,积极培育市场认可的名牌产品,实现了商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截至目前,全市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总量达到159个,其中,有机62个,绿色42个,无公害55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5个,国家地理标志商标8个,农博会名牌产品100个。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加快生态市宣传力度,培养人们生态意识,树立生态价值观念。一方面,通过松原市电视台、《松原日报》宣传《森林法》、《草原法》、增强群众保护森林、爱护草原,保护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组织国营林厂、草原管理站、各乡(镇、场)畜牧站成立宣传组织,深入乡村,利用板报、传单、墙皮、广播等宣传媒介广泛宣传生态市建设的意义和作用。目前,全市干部群众对生态市建设大加赞许,对生态市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也深为赞叹。为了进一步扩大宣传生态市建设成果,扩大宣传范围,营造全员大搞生态市建设的舆论氛围,市生态办会同省电视台制作了“白山松水生态吉林”松原版专题片,在吉林卫视上播出,宣传报道松原市生态建设的工作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展望生态市建设未来发展,以此来凝聚全市干部群众的力量,增强生态市建设意识、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为了提高对生态市建设的认识,还围绕生态市建设的重大意义、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特别是对2003年颁布实施的《吉林省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若干规定》,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宣传活动。在交通主要出入路口设立生态建设宣传标语牌。同时,中、小学和学前系列教材《绿色吉林》已正式进入了全市各个学校课堂。生态省建设宣讲活动的第一讲在松原市进行。通过宣讲和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程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记者 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