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村里村民乐——宁江区大洼镇民乐村棚菜发展侧记
“一栋温室几亩田,一年四季都出钱。棚膜产业连成片,家家户户把钱赚。”一段民谣,把松原市宁江区大洼镇民乐村发展棚膜经济、农民致富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走进民乐村的民望园艺育苗中心,一排排蔬菜大棚映入眼帘。在冬日暖阳的映衬下,大棚内黄瓜顶花带刺,爽脆鲜嫩;西红柿红中透粉,气味清香……面对喜人场景,村民孙智利脸上挂满笑容。
“黄瓜、西红柿早都上市了,这茬菜一直能卖到6月中下旬,仅一个半月,我们就挣了7000多元钱。收成相当好,干活也有劲儿!”孙智利和工人们兴奋地说。
以前民乐村就是以种田为生,人均0.2公顷的耕地,一家三口忙活儿一年,到头来满打满算能挣一万元都是不错的。除了年吃年用,村民的日子过得很是拮据。
“种田想赚钱,得有规模,不然不如种棚菜。”站在大棚里的孙智利道出了其中的玄机。面对种田经济效益上不去的困境,民乐村全体班子成员带领村民改变了以往的耕种模式。在村书记张志峰的带领下,全村开始建大棚种蔬菜。
“虽然都是种地的老把式,但摸不清市场门道,前几年,听说种小柿子挣钱,大家都去种,结果丰年产量高,收入却上不去。”大洼镇民乐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峰说,为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对接起来,每个蔬菜园区都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民乐模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育苗、统一销售,农户不用为“种什么、怎么种、如何销”发愁。目前,民乐村优质、安全的蔬菜不仅充实丰富了全市的“菜篮子”,而且已经成功打入哈尔滨、大庆等地。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民乐村蔬菜大棚已成规模。现在拥有冷棚48个,温室大棚20个,占地4万多平方米,投资达上千万元。过去,村民们一直靠耕种几公顷旱田维持生活。如今,随着一栋栋蔬菜大棚的修建,人们学习了新的蔬菜种植技术,生活逐渐得以改善,棚膜经济发展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以前赶着马车去街上卖菜,得一个多小时。去年买了汽车,开车10多分钟就到街里了,黄瓜、西红柿不订货都买不着。以前忙活儿一年收入2万元,现在一年收入10万元不成问题。”孙智利说。
“我们卖的是味道,产品严格按照绿色、无公害标准种植,用的是鸡粪、羊粪,坚决不打农药。”大棚种植的技术人员说,根据四季温度变化,大棚中的电脑系统可以自动调温、喷水、放风,可以说现在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孙智利说:“现在大棚中的瓜果蔬菜供不应求,只要一成熟,商贩都争先恐后地购买。一茬瓜果蔬菜就可以卖50多万元,这一年算下来的收入可是相当可观!”
“种植不怕晒,收获不选天。”棚膜经济产业的好处,让农民们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近年来,民乐村把发展棚膜经济确定为引导和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突破口,棚膜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