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嫩平原上的新村庄——吉林省扶余市弓棚子镇广发村探访
初冬时节,记者从吉林省扶余市政府所在地三岔河镇驱车25公里来到了弓棚子镇广发村。站在村口向村里望去,广发村被三北防护林掩映在树林中,路的两侧有高矮不同的迎客松、垂柳和护路草、九月花。地里的庄稼秸秆已经被农民收拾得干干净净,看不到火烧过秸秆的痕迹。这时正是农民做饭的时候,却看不到家家户户烟筒里冒出烟雾,村子的上空清澈、深蓝、透明。村会计董明星告诉记者:“广发村从2008年开始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投入大约1000多万元完善新农村基础设施。全村有6个社,3个自然屯,969公顷耕地,70%的面积种花生,年产值达150多万元;30%的面积种玉米,年产玉米1200多万斤。”
让记者惊讶的是广发村的民居,基本都是欧式建筑,每家户型基本相同,大约85~120平方米,村民把这样的建筑叫苏式民居。记者来到苏式民居的发明人苏向军家,他家院子里有4个地灯,给晚上进出院子的人照明指路,这种灯节电又节能。房子朝阳面的窗户是落地大玻璃,房屋顶部起飞檐。进到屋里,有两个卧室、一个客厅、一个洗手间、一个厨房,洗手间里能洗澡,室内有太阳能和散热板,厨房里用的是秸秆燃气炉。苏向军告诉记者:“这样的民居好处是采光好,通风好,隔潮,上厕所不用去外面,特别是冬天,老人和孩子上厕所省去了很多麻烦。废弃的脏水由地下管道流入室外的渗水井,在渗水井满后,用粪便抽水车抽走做无害化处理。”苏向军介绍,“在村里建设新农村之前,我去广州打工了几年,在那里我发现了当地居民有这样的建筑,这种建筑很新颖,风格独特,给人一种欧式和中式兼具的感觉,又很实用。在打工期间我不停地研究改善,设计出了符合我们村需求的建筑,让我们的村民在农村也能住上欧式民居。2009年,在泥草房改造中,全村621户家家换上了彩钢瓦、塑钢窗,有80%的农民都住上了苏式民居。”
村部的后院是村民邓超的养猪场,占地2000平方米。记者站在院子里,刮来的寒风里没有丝毫猪的粪便气味。邓超告诉记者:“这个养猪场采用沼气池处理粪便,沼气既能温饲料,还能取暖做饭烧水,我们村凡是养猪和养鸡的农户都有沼气池,用沼气池来处理猪鸡粪便方便省事,绿色环保,沼渣还是上好的有机肥料。”记者在村里随意走访了几家农户,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有一个秸秆燃气炉。董明星告诉记者:“秸秆燃气炉是2009年安装的,全村每家每户的燃气炉由村里统一安装。一年四季村民都用它做饭、烧水、取暖。自从安上了秸秆燃气炉,村民地里的玉米秸秆、花生秸秆都不在地里焚烧了,他们把秸秆拉回来,由村里免费加工后供村民生活使用。今年,村里又投入70万元和北京一家公司成立了生物质能公司,免费为村民压制秸秆颗粒,供村民使用。
记者走在村子里,看到村路都已铺上了水泥路,路的两侧修建了标准的排水沟,有规则地安装了路灯,栽上了黑松、垂柳和花草,居民家的院墙上或写着公益广告、或写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能量的标语。村子里有一个村民健身广场,体育器械摆在了广场的一角,农民也像城里人一样早晚在这里锻炼身体,农闲时节农民还在这里跳舞、唱歌、扭秧歌。环境友好,村邻和睦是记者对这个村子的印象。那么,村民收入高吗?
村民朱明友是黄烟种植大户,年收入15万元。他说,他听朋友介绍,一亩黄烟的效益是玉米的1~1.5倍,他便打起了种植黄烟的主意,但他对黄烟的种植技术还不是很了解。村委会知道了他的想法后,就鼓励他在网上听专家讲座,学习黄烟种植技术。朱明友边学边干,如今,他种植黄烟富了起来。
董明星告诉记者:“村子里很多人家都在外地包地种花生,村民每户每年收入20万元很正常。从2010年到现在,我们村硬化社区内道路1.15万延米,修建排水沟2.3万延米,改造围墙1万延米,绿化街道植树3500株,建设秸秆燃气总站一个,建立了10个农机合作社,村里成立了卫生队,购买了两台垃圾车、一台洒水车,建了一个垃圾处理厂,建成了一所老年公寓,打抗旱机井100眼。现在我们村真是‘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离开广发村时,冬日的太阳正温暖地照着这个村子。记者不由地想,广发村恰是冬天里松嫩平原上的一抹春色,带给人希望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