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寨频遭“火烧连营”敲响中国村落保护警钟

23.02.2016  13:40

2月20日拍摄的贵州省剑河县岑松镇温泉村火灾现场(手机拍摄)。 新华社发

  新华社贵阳2月23日电(记者杨洪涛 李惊亚)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一苗寨20日晚发生寨火,造成60栋房屋被毁、120人受灾。近年来,剑河县连续多次发生火灾。

  除了贵州,广西、湖南等地的民族村寨近年来也多次发生火灾。文博专家指出,这些火灾警示中国,必须高度重视部分少数民族聚集区的消防安全。

  温泉村地处剑河县岑松镇,因村子附近有多处温泉而得名,全村共有589户2306人,散居在7个自然寨中。发生火灾的寨子是一个名为“内寨”的苗寨,位于山坡上,山势较为陡峭,以木质结构房屋为主,当地群众居住较为密集。2011年曾被评为“贵州30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之一。

  20日18时许,内寨的一户村民家着火,引发火灾。记者21日清晨在火灾现场看到,过火区域已是一片废墟,现场散布着碎瓦片、碗盘碎片、钢筋等,尚未完全燃烧的木头随处可见。一些受灾群众围在自家被烧毁的房子附近。

  “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火灾。”回忆起寨火发生的那一刻,今年66岁的欧秀文依然心有余悸,他家的房子有4层,下面两层砖房已成废墟,上面两层木房已经完全烧光,加上家具等用品,损失较重。

  多名参与火灾施救的干部群众说,当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很快变成一片火海。目前,善后工作已经展开,引发火灾的具体原因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黔东南州是中国苗族、侗族人口数量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民族聚居区房屋大多为木质结构。近年来,黔东南实施50户以上无间距连片木质结构房屋自然村寨消防规划编制,实施寨改、水改、电改、房改、厨改、路改,配备消防设施和装备,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经费2.2亿元,然而,每年不同规模的寨火仍时有发生。

  记者在温泉村火灾现场几处被烧毁的房子附近看到,有消防水管、消防水池、消防栓等设施。

  “当时,我用扳手拧消防栓,可是放不出水来。”一名参与救援的群众告诉记者,发现没水后,只能找水桶、脸盆接水救火,后来消防车来了,从山下抽水上来,才慢慢控制了火势。

  黔东南州一位长期分管农村消防工作的干部说,由于历史和生活习惯等原因,黔东南州几百户集中连片的寨子随处可见,绝大多数为木质结构房屋,依山而建、鳞次栉比,耐火等级低,居住密集无间距、无防火分隔,存在火灾隐患。

  此外,部分群众还存在用火方式落后,用电方式失当的情况。记者了解到,目前在黔东南地区,很多农户用火大多以木柴、木炭、杂草等为主,多数村寨还保留在房屋二楼的木地板用火的习惯,无疑造成较大隐患。

  专家认为,对于民族村寨而言,用火、用电、用油、用气不规范,电气电路铺设不规范、电线老化、私拉乱接电线和使用大功率电器、消防安全意识淡漠等因素,都是造成“火烧连营”频繁的重要原因。这些“受伤”的村寨,被烧毁的不仅仅是建筑房屋,更毁坏了民族文化。

  中国的一些民族地区正尝试用立法方式加强对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如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出台《条例》,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占用、堵塞、封闭消防通道,不得损坏、挪用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

  “近年来,中国在保护乡村文化遗产上有很大发展。”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陈顺祥认为,民族地区木质建筑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情,但也存在安全隐患,政府宜制定更加细化、实用的政策,加强对乡土文化遗产的保护。

(责任编辑:张艾  )